愛伊米

八王之亂的最後幾年,各地流民和內遷的少數民族紛紛起來

亂世忠臣郗鑑

郡鑑,字道徽,高平金鄉人,居地今屬嘉樣,出生於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是漢御史大夫都慮的玄孫。都鑑年少孤紋,雖躬耕隴畝,但不墜青雲之志;博覽經籍,常常吟詠不倦。因此,很早便以儒雅聞名。

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武帝司馬炎死,其子司馬衷即位,稱惠帝。武帝在位時,為培植皇族在地方的勢力,大封同姓為王,卻沒有料到這種做法又為新的權力鬥爭提供了條件。永平元年(公元291年),惠帝用改南王司馬亮為太宰,楚王司馬瑋做衛將軍。惠帝接賈后令司馬瑋殺死了司馬亮,又以司馬瑋擅殺為罪名殺死了司馬瑋。至此,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便揭開了序幕。都鑑身逢亂世,年輕有才,常有登門求拜、闢之為官者。“八王”之一的趙王司馬倫曾徵詔都鑑為官,都鑑早就發覺他有陰諜叛亂之心跡,便藉口有病,不應徵詔。晉永康二年(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逼惠帝禪位,自己當上了皇帝。許多投靠和追隨他的人都升了大官,而都鑑卻閉門自守,不悔當初。同年四月,將軍王奧等殺死了趙王司馬倫,迎惠帝復位,都鑑也被任用為參司空軍事,累遷太子中含人、中書侍郎等職。

“八王之亂”的最後幾年,各地流民和內遷的少數民族紛紛起來反晉。京城失守,惠帝遭到劫持,後被東海王司馬越毒害致死。郗鑑也身陷陳午賊營。陳午因都鑑有名於世,欲逼之為主,都鑑不應,並秉機逃歸放裡。此時,正值天荒人飢,州中士大夫感激郗鑑往日恩義,有的送來了糧食,有的輪流請他到家裡吃飯。相傳,當時都鑑有一侄子郗邁和一外期周翼,年紀都很小,家貧無食,常被餓哭,邵鑑便帶著這兩個孩子去人家吃飯。由於都很窮,時間長了戶主便委婉地提出不能再帶孩子。於是,都鑑獨自前往,吃完的時候,嘴裡噙滿飯食,回來分給都邁和周翼。後來,郗邁和周翼都做了官,都鑑死後,周翼為報答撫育之恩,辭官而歸,為其守喪三年。

在這次饑荒中,郗鑑還把別人資助給他的糧食分給生活更貧國的人,因此,依靠他活下來的人很多。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和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晉懷帝及其嗣君晉憋帝先後成為叛軍的俘虜,西晉滅亡。在北方的廣大土地上出現了更多的測據政權,如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等等。郗鑑是仁德之人,大家都捆戴他為盟主,為逃避戰亂,郗鑑率領鄉鄰千餘家遷往鄒縣峰山。

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三月,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蒂,即晉元帝,建立了東晉。元帝聽說都鑑依然鎮守郵山,遂封他為龍驍將軍、兗州刺史。當時兗州地區,群雄割據,互相傾軋;徐鬼、石勒又常來侵擾,弄得百姓整日不寧。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都鑑帶領百姓以到田野裡挖掘田鼠和蟄蟲為生。儘管如此,卻始終沒有背叛都鑑的人。三年之後,人口已發展到數萬,晉元帝對此非常欽佩,又加封他為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晉成帝咸和初年(公元326年),都鑑任徐州刺史。第二年,蘇嫂與粗約一起起兵反叛,欲謀取京都。部鑑聞之,立即派遣司馬劉矩率3000人宿衛京都。蘇峻軍隊渡江至建康,大敗臺兵

(政府軍),劉矩不得不率兵退還。在這危急關頭,中書令庾亮宣太后口詔,進都鑑為司空。鄂鑑奉詔流涕,集合官兵,設壇盟誓:“今主上幽危,百姓倒懸,忠臣正士志存報國。凡我同題,既盟之後,戮力一心,以救社稷。若二寇(指蘇峻、祖約)不梟,義無偷安。”於是,那鑑遣部將夏候長率兵抄小路堵截賊軍,並和將軍溫嬌商議,先立城壘,屯據要害,斷其糧運,以防蘇峻、扭約挾天子東入會糖。都鑑與後將軍郭默在丹徒立大業、曲阿、度亭三座絨壘抵禦戴軍。戴將張健進攻大業。由於城中乏水,守將郭默率軍突圍而曲,大業失守。參軍實納勸都鑑退還廣陵,郗鑑聽後,大為惱怒,氣憤地說,“吾驟先帝厚恩,荷託行之重,正復捐軀九泉不足以報。今強寇在郊,眾心危迫,君腹心之佐,而生長異端,當何以事先義眾,鎮撫三軍邪!“說罷,怒鑑即要斬掉曹納,經人勸說才將其釋放。不久,蘇峻死去,建康解圍。那鑑又派參軍李宏追斬殘兵敗將,降男女萬餘口。之後,都鑑又拜司空,加待中,解八那部督,更封商昌縣公。進位太時。

晉威廉五年(公元339年),鄂鑑已年逾古稀,又身患疾病,力不從心,便上疏請求告老還鄉。在奏疏中,他還勸諫皇帝要

“任賢使能,事從簡易”。後來任司軍的蔡模等名將都是得力於做的舉薦。至此後不久,都鑑病逝,年71歲。晉成帝得知,悲痛萬分,從早到晚哭於朝堂,並遣御史護理喪事;他還稱譽鑑

“道鋒衝遙,體識弘遠,忠堯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功脂彌著。”遂贈太率,諡號“文成

八王之亂的最後幾年,各地流民和內遷的少數民族紛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