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

01:13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張諶

近一兩年,許知遠出鏡採訪的名人訪談影片節目《十三邀》,關注度很高。他採訪詩人西川,兩人對聊詩歌談文明,話語投機,酣暢淋漓。但在節目中面對女演員俞飛鴻,他也會難掩幾分羞澀。許知遠跟李誕的對談,不同性格、世界觀也有差異的兩代人對談,也引發年輕人的熱議。其實,許知遠的“野心”,並不僅僅是透過影像表達,他有著更深沉的歷史情懷,還是要透過文字、寫書來完成。“做影片節目,我只花了30%的精力,剩下70%的精神在寫一本新書,關於梁啟超。”他說。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

許知遠

2013年深秋的一天,在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裡,37歲的許知遠對著某一書封上樑啟超像,專注地凝視著。“梁啟超正盯著我。他鼻正口闊,短髮整潔而富有光澤……嘴角掛有一絲驕傲,眼神尤為堅定。……幾年前,他還是個腦後拖著長辮的舉人,如今已經展現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風貌。”這引發許知遠對深入梁啟超世界的強烈興趣:“為何不寫一部他的傳記,藉此追溯近代中國的轉型期呢?它肯定足夠遼闊和深入,也與我的個人經驗緊密相連。”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

許知遠(臺上中間坐者)

由此開啟為梁啟超作傳之旅的許知遠,開始大量蒐集、閱讀史料和研究著作。許知遠發現,梁啟超在歷史中“至關重要卻又面目模糊”。這大約與中國傳記寫作一個特點有關:對人的日常與情感,內心掙扎與交遊細節較少得到深入的展現。於是,許知遠從廣東新會茶坑村,到廣州萬木草堂,再到北京、上海及至日本橫濱,一路追尋梁啟超的足跡,以尋求歷史與現實之間隱秘而有韌性的關聯。他在茶坑村散步,品嚐陳皮製作的各種菜餚,夏日午後在殘留的萬木草堂發呆;在衰落的上海福州路上想象報館與青樓林立的昔日繁盛,在夜晚的火宮殿小吃攤上,猜測梁啟超抵達長沙的心情;或是在北京法源寺外閒坐,想象他與譚嗣同、夏曾佑熱烈的青春……

歷史的現場已經面目全非,想象也不盡可靠,但個體的情緒心思卻是可以相通的。許知遠試圖用想象啟用史料,時代的細節和情緒也因此復活。他“雄心勃勃”,計劃寫出三卷本梁啟超傳記,以“理解之同情”和“當代意識”,寫出一部近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復活時代的細節與情緒,展現出幾代人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

2019年恰逢梁啟超逝世90週年。許知遠計劃中的三卷本中第一本——《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出版面世。9月26日下午,許知遠來到成都,在言幾又書店做了一場分享會。封面新聞記者也在分享會之後與他有一番交流採訪。

梁啟超是一個太豐富的人物,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也複雜難辨。畢竟不是專職研究近代歷史的許知遠,直言他寫這本書時,很多地方引用了茅海建先生對於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的研究,湯志鈞、葛兆光、羅志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在書寫過程中讓他受益良多。作為資深媒體人和隨筆作家,許知遠已經出版《祖國的陌生人》《一個遊蕩者的世界》《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等多部作品,然而他坦陳,一旦進入繁雜的中國近代史書寫,還是覺得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他坦言,“這是我四十年來做得最難的一件事”。許知遠尤其提到,他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歷史研究者,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對資料的收集和考察,“最難的是我看不懂古文”。在當時的時代,維新派處於權力的邊緣,不能公然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選擇用“作詩”的方式進行交流。“他們用寫詩歌的方式來對話就像我們今天長長的網路回帖一樣”,為了深度領會他們的思想,許知遠在理解這些古文上面下了一番苦工。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

梁啟超的文章常常情感熱烈,縱橫捭闔,筆力激盪。他在1900年所作的《少年中國說》中,以人的少年與老年之對比,呼喚一個“少年中國”的誕生,其激越進取之精神令人振奮。梁啟超曾經身為新聞報刊的主筆,讓曾當過多年記者的許知遠尤為感到親切:一個廣州新會的鄉村少年,廣州讀書,思想上受到衝擊,接觸到康有為的思想讓他發生改變。作為一個年輕的舉人,他到北京考試,捲入當年官僚系統的生活。他到上海成為一個媒體最重要的政論作家;最後到長沙,擔任當時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梁啟超對於許知遠也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歷史人物,在他眼中,梁啟超“有時很膽怯,有時又很勇敢,有的時候非常天才,有的時候又非常笨拙,有些時候得意忘形,但大部分時候很謙虛、開放”。

作為晚清民初轉型時期的重要人物,梁啟超作為舊傳統與新思潮更迭的親歷者,即便處於現代世界的變局之中,在希望與掙扎中不斷搖擺,但梁啟超依然以開放的視野不斷探索思考,從中國語境出發,迴應了很多普遍性問題,對於科學、民族主義、個人精神等做出了獨特判斷。正如許知遠所說,“那一代人也面臨一個加速度的、技術革命與知識爆炸的時代,他應對這些變革時的勇敢與迷惘,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在堪稱梁啟超“迷弟”的許知遠看來,“在世界舞臺上,梁啟超是被低估的人物,他理應進入了塞繆爾·約翰遜、伏爾泰、福澤諭吉與愛默生的行列,進入全球最敏銳心靈的行列。他們身處一個新舊思想與知識交替的時代,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存在,喚醒了某種沉睡的精神。”

追尋先賢足跡,許知遠以“理解之同情”為梁啟超傾力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