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全世界信仰佛教的人數在10億人左右。我國民眾也有不少是信仰佛教的。佛教在我國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眾多的信徒,佛教寺院遍佈廣泛,離不開一位皇帝。這位皇帝對推動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做出來巨大貢獻。他為佛教做出的功績和事情到今天還被全世界佛教人士讚揚。這位皇帝就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梁武帝蕭衍,他是漢代著名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鑑》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卡籃、騎射、聲律、草隸、圍棋元不精妙。”他還是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後昏、晚節不保的皇帝。他在位的四十八年,是整個南朝數百年曆史裡,持續時間最長、經濟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被稱為“文物之盛,獨美於茲”的“天監之治”。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天監之治

蕭衍擔任雍州刺史的要職,坐鎮襄陽,於襄陽起兵,於公元502年,建立了南梁王朝。論成就帝業的速度,亦是史上罕有。登上皇位後,蕭衍夙夜不息,勤理政務,即使寒冬臘月也堅持五更起床,批閱奏章時,哪怕右手凍裂生瘡亦不停筆。他待人謙恭寬和,即使是小吏面聖,也禮遇之如同接待貴賓。同時施政寬容,每次斷決重罪要犯,必然落淚不忍,鬱鬱不樂。他更多次召見州縣官吏,訓誡他們要廉政愛民,對聲譽良好的廉吏不吝擢升要職。在蕭衍的勵精圖治下,南梁國勢迅速強盛,軍威更到了被北魏視為“南軍百年未有之盛”的地步。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徹底解除國家外部威脅後,蕭衍繼續他勤勉、寬和、節儉的施政方針。他生活節儉,長年布衣素食;五十歲後便不近妃嬪,一直禁慾修身到壽終。蕭衍更身體力行倡導文治,充分發揮他個人在經學、史學、書法、詩歌、音樂、佛學等多方面的特長。包括:親自撰寫《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五經義注講疏二百餘卷,親自組織編撰了記述從遠古一直到南梁歷史的長達六百卷的《通史》,撰寫《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等書法評論著作;編訂和更新禮樂,創新樂器,準音器“通”四具十二絃,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創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佛教音樂。撰寫大量詩歌,目前留存於世的仍有80多首,蕭衍的七言樂府詩,在文學史上更有開拓之功。此外,蕭衍還善畫花鳥與走獸,又喜好棋弈,後來率領七千白袍軍,連克名城殺入洛陽的名將陳慶之,就是因為常年陪蕭衍對弈, 被他發掘出了驚人的軍事天才。蕭衍的博學多才如此令人驚歎,在歷朝歷代帝王中幾乎無與倫比。他的兩位皇太子,昭明太子蕭統和繼任太子(後為梁簡文帝)蕭綱,同樣是才華橫溢的著名文人,他們組織大量文人,編纂了《昭明文選》《玉臺新詠》這樣堪稱華夏文學瑰寶的典籍。在蕭衍的治下,南方地區經歷了四十餘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在歷史上文治真正第一次壓倒了北方中原地區。東魏政權的權臣高歡(即北齊神武帝)就憤憤然道:“江東有一老兒名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梁武帝蕭衍對佛教的支援,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親身修佛,二是從各方面扶持佛教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是提倡素食主義的第一人,在衣食方面,梁武帝從不鋪張浪費,倡導以樸素為主。正是因為梁武帝身體力行地推行佛法,短時間內才讓佛教在中國有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還親自參與有關戒規的制定,同時還讓戒律高僧制定適合當時形勢的戒規,並以王權的形式要求遵照執行,這對整肅梁朝僧人的道風,維護佛教的純潔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他頒佈《斷酒肉文》,並下令全國僧侶必須遵照執行,凡有違犯者,依佛教有關戒條治罪。他不僅讓僧侶遵照執行,而且他自己也斷除酒肉。此後,梁武帝不著革履,不食酒肉。日唯一食,食止菜蔬。南梁天監十一年,梁武帝下詔,禁在祭祀中宰殺牲畜,改用麵點、果蔬祭祀。僧人頭上留戒疤,也是淵源於梁武帝。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梁武帝對佛教的信仰和支援還表現在他直接研究經典、講經說法、補充懺儀等方面。他在位期間過著在家居士的生活,並且花費大量時間從事佛教研究和著述,特別對《般若經》、《維摩詰經》研究最多,所著《立神明成佛義記》,利用中國傳統的靈魂觀念論述修行解脫問題,將佛性解釋為“神明”,認為透過斷除**的修行使它達到清淨,便可達到解脫。梁武帝對佛教義學也很有研究,對《般若經》、《涅槃經》、

《法華經》

等尤為重視。梁武帝還積極從事佛教撰述,闡述其獨特的佛學觀。他四次捨身佛寺,揚言要出家為僧,勒逼群臣耗資四億錢給佛寺,將他“贖回”,更大興土木作十二層高塔,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餘所,外觀窮極宏麗,資產更富裕豐沃。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這一時期的盛況。——將大批人力財力浪費於求神拜佛,顯然根本無助於緩和社會矛盾,而完全是飲鴆止渴。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佛教提倡“種善因得善果”的思想,然而世界上還有“中山狼”。晚年的蕭衍除了痴迷佛教外,還更加剛愎自用。他不顧群臣反對,接納東魏叛將侯景歸附時,萬萬想不到竟是引狼入室。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侯景率領八百亡虜南下,於壽陽起兵已有八千人馬,過江作亂後,透過對名門望族、皇親貴戚的燒殺擄掠,贏得大量支援,得以嘯聚十萬之眾,攻破臺城,將蕭衍和梁國一眾親貴重臣盡數俘虜。蕭衍一敗塗地淪為階下囚後,在侯景面前仍要擺皇帝架子,因此飲食慘遭守衛苛待,最後憂憤成疾,口苦欲求蜜水不得,八十六歲老翁,近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終竟不得善終,活活餓死。

他是蕭何後代當皇帝文治武功耀古今,晚年剛愎自用沒得善報被餓死

古今中外從來都是成敗論英雄,蕭衍最終作為一個亡國喪身之君的悲劇君主載入史冊,曾經輝煌的文治武功盡被世人忽略,捨身出家、億錢贖身之舉也被當做年老昏聵的笑柄,僅留下“(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的長嘆,徒留後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