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代書評|細數生命裡的陽光——讀徐海蛟《山河都記得》

當代書評|細數生命裡的陽光——讀徐海蛟《山河都記得》

張家鴻(福建)

散文集《山河都記得》是徐海蛟的生命之書。除卻“生命”二字,我找不到別的詞彙可以支撐起他這種寫作的重量。誠如他所言“這是我迄今為止,唯一一本一次次將自己寫哭的書”。他寫父親,寫母親,寫妹妹,寫恩師,寫自己,寫故鄉,寫念想,寫追求,寫慾望,追溯的是生命的種種來路,暗示的是生命的歷歷去處。

提及廣闊的自然與遼闊的村莊時,徐海蛟的感恩之心躍然紙上。他說:“我很慶幸,還有一個鄉村和一片寬闊的田野留給自己的少年時代,來自大地和自然的教化曾讓一個少年久久動情。”他說:“在草樹莊稼鳥獸昆蟲的領地中,沒有尊卑,沒有異樣的目光,也沒有羞恥,只有隱約而遙遠的憂傷,在胸口某個位置盪漾著,像漣漪在黃昏的河面盪漾著。”他說:“我喜歡曾經村莊裡的歲月,生活在自然裡,人的天性保持得那麼好好,身體一旦有疾,大地裡長出來的植物能輕易地幫助人渡過難關。”大地和村莊不僅可以治療身體的疾病,還可以診治心靈的疾病。離開得越久,心靈的疾病越有被治癒的可能。《薄暮》《藥》《樹》《正在消失的故鄉》《肉》等篇章莫不以村莊和自然為寫作物件,集中餘下的文章其背後也存在著強大的村莊與自然。它們不是顯赫的存在,而是隱性的背景,雖不明顯露臉,卻無處不在。平等、包容、沉默、素樸、淡然,這些美好的品質無不因了自然的存在,才在日復一日的沉浸中注入徐海蛟的心魂裡,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我是幸運的,在少年時代遇到這些樸素的老師,並被他們的人格深深照耀過。他們算不上什麼大人物,但都是真真正正的老師,像古老中國的漢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用一顆赤誠之心教會了我做一個有溫度有趣味的人。”王老師於語文課堂上流露出的風度與氣質,使每一堂語文課都讓人如沐春風、如飲醇醪、如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次又一次從老師家借出好書,老師的書房成了少年徐海蛟的精神源頭。博古通今又寫得一首好字的施老師,其語重心長的提醒令作者終生難忘。劉老師跨越多年的關心與愛護,讓他心生如與親人相處的溫暖與感動。正是老師們的器重,使少年心中有希冀,向著真善美的方向勇敢地走下去。

年僅39歲就因車禍離世的父親,為他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隨著記憶閘門情不自禁的一次次開啟,這份財富越發歷歷可數、豐厚得無窮無盡。父親志氣盛,他總是到處找賺錢的門路,迫切想擺脫貧窮,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父親人緣好,誰的忙都幫。每次就診,他總是急匆匆地去,樂呵呵地回。父親性子好,他從不懂得拒絕病人,也很少跟病人發脾氣。父親心腸好,老家親戚一撥一撥找上門來,儘管自己尚未擺脫困境,依然笑呵呵地招待。父親精神健,他企圖制服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症,因而探索無止無休。父親易滿足,每次看著牆壁上掛滿的一面面錦旗,他就像年少時得了三好生的榮譽一樣開心。《父親》是一篇樸素至極、感人至深的長文,讀者讀之可對作者的父親徐根福有由淺入深、由外及裡的瞭解,更可明瞭在徐海蛟成長的道路上父親對他的影響有多深。他人格的養成、性情的塑造、理想的樹立的背後都站立著一個正直、高大、堅韌的父親。

這本書讀來讓人倍感沉重是無疑的,甚至還帶著終生無法釋懷的痛楚,這其中最大的源頭是父親的過早離去。但是它也是讓人感到悲壯與輕盈的。比如因了那半本書中英雄們的膽略與勇氣,作者也敢於理直氣壯地發言,尤其是在面對蠻橫無理之人的時候。成長的種種酸甜苦辣盡皆流淌于徐海蛟筆端,時而含蓄,時而直白,時而淡然,時而濃墨,時而分明在田野山間遊走,時而又分明掉入小小心房中。閱讀這本書,想要擺脫壓抑之感是確乎不行的。對一個男孩子來講,父親這個角色的缺失意味了太多太多,以至於它帶來的失落、悲痛、傷害需要徐海蛟用盡一生的文字去撫慰。

我在這本生命之書裡遇到許多苦難,徐海蛟必須直面的苦難,然而,我又固執地在他的生命裡尋找幸運與幸福。成長是艱難的,成長是美好的。給過他生命照拂的人和物與事,他都不敢忘、不會忘。楊鈺瑩的甜歌、從未謀面的女孩寫來的真摯熱切的信、前桌那個一直讓人捎來棒冰的女孩、帶他穿越一個個村莊去看飛機的小叔、林伯許多次用黑乎乎的碗盛來讓人垂涎三尺的肉、妹妹全身心呵護小公雞的勇氣與信念、屹立在小溪旁的三株紅豆杉,都是徐海蛟成長道路上的伴侶。或溫順,或熱情,或甜蜜,或激盪,或赤誠,或壯健,這些不同的性情特點給徐海蛟的成長所帶來的精神養分,豈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明白的?

徐海蛟的文字常常在不經意間撞擊讀者的心門。有時是成長中的某些美好瞬間。“十四歲的我被附著於文字之上歷久彌新的美捕獲,躡手躡腳推開了靈魂宮殿裡另一扇沉甸甸的門。”有時是滲入骨髓的無助至極。“那時,還沒有足夠詞彙命名這種憂傷,可它分明侵入了小小的我,浸透了我的心,有如寒氣浸透身體,不知道要烤多少火才能將其逼出來。”有時是絕望得不能再絕望的控訴。“在父親去世兩三年後,還有患者找上門,問徐醫生在嗎,這是當年擊打在我們心頭最沉痛的詢問了。”

品讀《山河都記得》,我分明看見一個吃過苦、嘗過痛、舔過傷的少年正堅韌、勇敢地成長著。苦、痛、傷雖是過了,卻不代表遺忘,過去並不真的可以過去。過去的種種,一直紮根在徐海蛟心裡。否則,何來《山河都記得》?山河都記得,自己又何來忘卻的理由?只是,山河都記得,山河必有迴音,這回音卻不是人人都可以聽到的。然而,至少有一種人是可以聽到的,那就是用心聽徐海蛟講故事的這些人。故事中的徐海蛟就是現實中的徐海蛟,他應當是謙遜、寬容、勇敢、昂揚的。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他從十二歲那一年即父親離去時開始,從未停止過自強不息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