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在陝西省藍田縣境內,有一處令人心馳神往的風景勝地。據史料記載,此處水流潺緩,其波紋旋轉如輞,故名輞川。在大唐天寶年間,一位身著長袍頭戴官帽的詩人漫步於輞川之中。此時正值秋季,清冷的雨水剛滋潤了群山村落。眼前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異草,鬱鬱蔥蔥,瀑布清晰,隨處可見。群山全籠罩在一片銀紗似的月光之下,優雅而清潔。面對如此美景,他心馳神往揮毫潑墨:“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幾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唐朝大詩人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在王維閒居輞川的日子裡,有一個男人時常陪伴於王維的左右,與他一直縱情山水、笑傲山林。王維一生沒有為自己的妻子留下一首詩,但卻為此人留下了一首非常精彩的詩篇。此人與王維有著怎樣的情誼?他會是誰呢?那首詩讀起來確實不同尋常,讓人臆想連篇。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此人便是裴迪,一個名不見絕經傳的唐代詩人。裴迪的一生,只留下詩作二十餘首,而且絕大多數是與王維的唱和之作。我們可以想象,若非遇見王維,裴迪的聲名恐怕要黯淡得多。王維一生將裴迪引為自己的知音,王維為他寫詩,與他暢遊,還為他永遠留下了輞川別墅中的那件廂房。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那麼,裴迪這位落落清秀的後生為何能引起王維強烈的詩興?他與王維到底有哪些心靈相通之處呢?

與唐代其他詩人一樣,王維的一生同樣充滿了傳奇。他很早就考中了進士,而且一考就考了個狀元,仕途發展的也算順利。在張九齡的提拔下,王維很早就做到了右拾遺這麼一個位置。王維顯然是一個多情的人,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他沒有給自己的妻子留下一首懷念的詩歌,卻為另外一個男人寫下了一首讓人浮想萬千的“豔詩”。讀這首詩時大家千萬要穩定情緒,不要想錯了。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長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王維《贈裴迪》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裴迪,一個被王維那麼看重的一個優秀的人物的歷史,我們翻遍唐代的史料,似乎並不多見。無論是看《舊唐書》、《新唐書》,不是看《唐才子傳》,你都找不到他的名字。這意味著裴迪的名聲地位在歷史學家的眼裡,還沒有到可以進入歷史的地步。那這就奇怪了,難道王維會對一個毫無才華的人付出那麼多的情感。究竟是我為看錯了人,還是歷史學家不識貨?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下面給讀者慢慢解答。

最初發現裴迪的並不是王維,而是張九齡,張九齡在當宰相的時候非常看重他,但裴迪確實是時運不濟。張九齡被李林甫誣陷,被唐玄宗貶任荊州長史,張九齡到任後所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孟浩然和裴迪招入幕府的。而且裴迪就是陪葬張九齡一起從長安南下荊州。張九齡去世之後,裴迪沒有馬上北上。而是在荊州繼續待了一段時間,這一滯留就打開了王維與裴結識的機緣。

開元的28年,王維被朝廷委派了一個新的職務,就是朝廷派往嶺南地區去監督這個地方的人才選拔和任用方面的工作。在去嶺南的途中,王維專門取道襄陽,為的是去見見他的老朋友孟浩然,順便也想見見裴迪。因為張九齡此前對王維不止一次地提到過裴迪,極盡誇讚,說裴迪是“

天賦異稟,不同凡響

”,值得結交。所以,王維就想一睹尊容。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但是當王維到了襄陽的時候,他才聽說老朋友孟浩然也已經去世。聽到這個訊息後,他在荊州府的招待的晚宴上情緒低落,一點食慾都沒有。但這時候突然一個眉清目秀才走到了王維的面前,說自己是裴迪,然後就做了一番自我介紹。王維抬頭一看。眼前這個年輕人果然很特別,那種眉宇之間的淡定之氣、舉止言語之間的這麼一個優雅姿態,一下子就吸引了王維的注意力。本來沒見到孟浩然,內心十分。但現在見到了裴迪,又讓他喜出望外,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叫悲喜交加。

王維和裴迪的交往很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匆匆的一見改變了兩個人,不僅僅改變了裴迪此後的生活軌跡,也大大地豐富了此後王維的精神生活。王維在第二年的春天回到長安以後,正逢修官待命,什麼叫修觀帶面呢?就是前一個官職任期滿了,但是後一個官職的任命,那麼這中間會有一些時間的空檔。在這段時間裡,王維乾脆就隱居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因為在襄陽吧,與裴迪有一面之緣。所以王維隱去終南山之後,就經常邀請裴迪來他的中南別墅遊玩,來的次數多了,所以兩個人的友情得到了很大的一個發展。

當時的裴迪,年輕而富有朝氣,內心中激盪著報國之志。

“不曾忘與燕雀群”

便是他內心真實的寫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年輕人身上的那種赤誠與自信,感染了王維,也激發了王維內心久違的熱情。才有了“攜手本同心”這樣深厚的友情。王維移居輞川別業後,曾與裴迪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日,也給後世留下了著名的《輞川集》。裴迪到底因何原因來到輞川,與王維相伴?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隱居了一年多以後,王維新的任命下達了,正式出任的叫左補闕。在左補闕任上的第三年,王維買下了輞川別業,開始從中南別業移居到了藍田的輞川,他把這個地方作業以後人生居住遊樂的地方。王維稍做收拾之後,就急著邀請裴迪來陪他一起玩。但當時的裴迪還在為功名而努力啊。

那時的裴迪,他雖然已經通過了府試,有了一頂秀才的帽子,但他並不想為自己的功名畫上句號,他還想繼續往前走啊,他最終的目的是要中進士的。裴迪與王維一樣,一開始也是希望能夠在盛唐這樣的時代大幹一場,實現自己的遠大的抱負。所以,儘管王維不斷地邀請,但裴迪還是沉下心來,認真備考,遲遲沒有應邀。

可是,那邊的王維著急啊。他在輞川專門給裴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現在還保留著,那就是著名的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裡面說的內容其實挺多的,大概的意思是說,我知道你在為以後的進士考試來做準備,我本來也確實不應該打擾你,但輞川這個地方實在是太美了……所以我還是希望你到了明年百花爭豔的時候呢,來輞川走走看看,來與我一起來欣賞這大好的春光……等等。這封信真的是情感充沛,言辭懇切,當你看了這封信,就知道王維對裴姐的感情有多深刻。

裴迪後來是否考中進士,並沒有史料記載,大約從種種跡象來看,很可能是落第之後才來到輞川的。裴迪在近距離接觸到王維之後,他立刻被王維那種平和、悠然的心態所觸動,在不知不覺當中,裴迪好像也感染上了王維的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就這樣,二人在輞川一起出遊,一起寫詩,這種生活方式成了他們在輞川閒居之後的生活常態。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王維在這個地方呆久了,他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地方的精神支柱。大概是在天寶5年(有說為6年)秋天的某一天。王維與裴迪在別業當中閒聊,聊著聊著,王維就說,在輞川別墅周邊的景色我們遊玩了不少,有的,還去了好多次,但好像一首詩歌也沒留下來,那是不是有點遺憾?裴迪說,寫詩還不容易,以後我們在遊覽中有了詩興就開始寫。

於是,他們二人便開始了有規劃的詩歌創作,他們在輞川選取了20個比較有名的景點,約定每到一處每人寫一首。前後共創作詩歌40首,後來合編為著名的《輞川集》。《輞川集》其實就是輞川著名景點的一個寫照,40首詩歌連起來,向後世真實地描繪了輞川當年美麗的景色。

不過,世事無常,任何人都無法躲避時代的影響。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與裴迪瀟灑恬靜的生活化為泡影。兩京相繼陷落,在唐玄宗匆匆西逃的時候,王文因為準備不足沒有跟上。結果被叛軍抓住。王維被俘以後飽受折磨和摧殘,他為了想辦法逃出去,就悄悄的服了瀉藥,拉肚子的藥,後來因為生病而說話都很艱難。

根據王維的自述,先是餓了近十天。然後接下來的時間,吃飯,解手都在一間房子裡,環境相當惡劣,那麼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面,他還要時時地被而且安祿山部隊的那些叛軍折磨。後來王維就被帶到了安祿山的面前,安祿山也很敬重王維的才華,所以就強迫王維來接受偽職,擔任給事中這個職務。那麼,在王維備受折磨的時候,裴迪又在哪裡呢?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裴迪這時候還在長安。因為裴迪當時沒有官職,所以他很幸運,也不在v安祿山拘捕的名單裡面。後來,他聽說王維被關在洛陽的菩提寺,馬上就到長安啟程去洛陽去看望王維。王維一看裴迪來了,內心裡面非常的激動,兩個人相擁而哭。裴迪看到王維憔悴不堪,內心裡面感到十分的傷心。

王維安慰裴迪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沒有辦法的。他也對裴迪說,我雖然接受了安祿山的偽職,但我就是暫時和他周旋一下,我的心時時刻刻是向著大唐王朝。說完了,就口占了一首詩歌給裴迪。詩歌的原題目很長,但流傳到今天也還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叫《凝碧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王維《凝碧詩》

裴迪一聽,趕緊用筆把它記下來。王維看到裴迪在記錄自己的詩歌,就對裴迪說,經過這場動亂以後,我決定徹底歸隱。裴迪看到王維的狀態非常傷感,內心也非常地同情。但是,他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所以回到長安以後,裴迪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王維的《凝碧詩》傳給很多人看。因為此前大家以為王維接受了安祿山的偽職,是對大唐王朝的不忠。但是讀了王維的時才知道王維的氣節,確實是令人敬佩。而王維也沒有想到,當年他口占給裴迪的這個詩歌,在關鍵的時候還真是救了自己一命。

王維沒為妻子留下一首詩,卻為一男寫了無數首,有一首讀起來臉紅

至德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57年,唐軍反攻很快就收復了西京洛陽東京長安,之後把當時接受安祿山官職的人統統抓了起來,一起押送到長安,王維也在其中。當時的皇帝是唐肅宗,他對這些變節的人十分的痛恨,要分六等來治他們的罪。但是當輪到王維的時候,唐肅宗讀了王維的那首《凝碧詩》之後,他心裡突然被感動了,他知道王維的心一直在我們大唐王朝。再加上當時王維的弟弟叫王縉身居高位,時任刑部侍郎,他為了救王維請求免去自己的官職,來為哥贖罪。但是,唐肅宗還是網開一面,並任命王維為尚書右丞一職,這就是我們後來習慣稱王維為

”王右丞“

的緣故。

公元758年,王縉出任蜀州刺史,臨行前與裴迪一起來與王維告別,然後隨王縉一直去了四川,之後王維到死二人再也沒有見過面,但王維在臨終前給他寫過一封信。

在王維落難的時候,很多人是避之唯恐不及,只有裴迪不顧個人安危去探望他,這是一種共患難的情誼。而為了幫王維說清蒙受委屈的冤屈,裴迪更是在最大的範圍之內來擴散王維的詩,讓一個真實的王維為大家所瞭解。裴迪為華為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出自一個深情而且厚道的朋友。所以我覺得他們兩個人的情誼做到這個份上,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