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生要養成的做人好習慣,這一點你有嗎?

一生要養成的做人好習慣,這一點你有嗎?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從今天起,告別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你將贏得光明燦爛的未來!

所謂完善的人,就是氣量氣度寬廣。

——塞德茲

做人要有氣度。氣量是一種大度為人的處世習慣,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是一種包容一切的聖人風度。

氣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一個有氣度的人才會有所成就,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唐代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著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給我,等於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為人大度的習慣,表現在心懷坦蕩,寬容他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諒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互讓,就是彼此謙讓,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底無私天地寬,淡泊名利,摒棄私心雜念,自覺做到以整體利益為重,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化解;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是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計較我高你低。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會有知心朋友。互愛,就是彼此關心,不計較品格氣質的差異,愛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人和諧地融為一個整體;愛能熔化隔膜的堅冰、抹去尊卑的界線,使人們變得親密無間;愛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

一生要養成的做人好習慣,這一點你有嗎?

能否擁有氣度,關鍵靠三點:一是平等的待人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平常心,平視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寬闊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有錯就改;三是寬容的美德,能夠仁厚待人,容人之過,“宰相肚裡能撐船”,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行。如今的一些人之所以難有雅量,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以上幾個方面的修煉不到家,素養與品行上尚欠火候。

人有一分氣度,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我們閱讀歷史,多少的名人聖賢,有時不讚其功業,而贊其氣度,所以氣度對人生的高度與成就,至關重要!

假如你的肚量不容別人,只顧自己,那隻能養自己;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長;你的肚量能包容一縣,就能做縣長;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長;能包容一國,就能做國主。

那麼如何“養量”,擁有人人稱讚的大度為人的習慣呢?

(1)平時凡是小事,不要太過和人計較,要經常原諒別人的過失,但是大事也不要糊塗,要有是非觀念。

(2)不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來臨時,能泰然處之,不為所累,氣度自可養大。

(3)受人譏諷惡罵,要自我檢討,不要輕易反擊對方,氣度自然日夜增長。

(4)不怕吃虧,便宜先給別人,久而久之,從吃虧中就會增加自己的氣度。

(5)見人一善,要忘其百非。只看見別人缺點而不見別人的優點,無法養成氣度。

自古學者都講究養能、養學、養氣、養德、養心、養量。做人修身,重要的是先要養量,培養自己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