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東野圭吾的《盛夏的方程式》是作者伽利略系列中的一部。小說出版於2011年。這裡討論的是2013年拍攝的日本版電影。

東野圭吾的創作數量驚人,其小說已經達到九十餘部,國內引進出版的小說,也達到70餘部左右。

如此巨大的產能,後面有沒有什麼規律性的秘密?

可以說,東野圭吾小說中的核心情節要素,遵循了推理作品萬能公式的大致架構,這樣,他的作品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素材,載入到萬能公式裡,便能很快生成一部小說的故事線索與鏈條,這比無所適從地在黑暗裡摸索、東一榔頭西一棒地胡編硬湊要快捷與方便得多。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下面,我們將推理作品萬能公式再次複製如下:

一是找禍型(無人策劃)。它是指一個無關的小小的因素,與主體案件沒有關係,只是在偶然的時間裡,出於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體案件的範圍內,從而被當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誘導誤會。比如在福爾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說《血字的研究》中,房東女主人因為痛恨死者的無恥行徑,曾經唆使自己的兒子毆打過死者,被警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兇手。

二是嫁禍型(有人策劃)。這裡分兩種。

第一:推卸型。其機制如下:1、證明自己不在現場,沒有作案時間。波洛探案中的《陽光下的罪惡》、《尼羅河上的慘案》,肇事者都在努力製造自己不在現場的虛假表象。2、移動作案時間。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鑽石》,兇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透過手動繩子,操控了屋內的物品,並用玩具發生尖叫的聲音,以達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時間的推移,可以有效地逃避嫌疑。3、裝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變作案時間,造成作案時間的變化。這是最高深的一種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實人並未死。克里斯蒂小說中公認最好的一部作品《無人生還》就寫了一個被害死的人,其實就是真正的作案人。

第二:轉嫁型。這一種型別比較簡單,也就是兇手找一個替死鬼,引導注意力。這裡我們再分成兩個模板:1、被動地成為替死鬼。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牆上故意留下了一個神秘組織的“血字”符號,以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2、主動地成為替死鬼。東野圭吾如《嫌疑人X的獻身》。人是自私的,為什麼有人要主動成為替死鬼?東野圭吾作品裡將其歸結為“愛”,愛的力量,使人願意獻身,承擔責任。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盛夏的方程式》的情節模式,在萬能公式裡屬於“轉嫁型”裡的“主動地成為替死鬼”型別。而有意思的是,這部作品裡的兩個爭當替死鬼的男人,動機竟然完全一樣,都是因為根本性地愛著一個女人,而不惜犧牲自我,承擔罪責。

女人的力量,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往往得到一種超強的展示,由此,我們窺見到的是日本文化對愛的一種偏激的表達方式。這種愛,甚至會偏離到一種變態的程度,從而在一種日式文化特有的情境中,我們才能感知到這種愛的表述方式的古怪離奇。

一句話,日本文化裡有一種我們中國文化很難去理喻的“愛的方程式”。

《盛夏的方程式》以主人公湯川到海邊參加一個海洋開發的研討會開始了情節的現在進行時。

在海邊,一起死亡事件,很快使他捲入到一場推理的陳年舊案中,並由此揭開人性背後隱藏著的“愛的方程式”的最終謎底。

死者是一名老警察,他摔下海邊的堤岸,卻身著拖鞋,排除了失足的可能性,而他先有一氧化碳中毒然後再有摔死的跡象,都證明了他是先期死亡之後被拋入到海堤之下的。一句話,他是被殺死的。那麼,誰是殺死他的兇手?

由此,湯川將目光鎖定了老警察租住的當地一家旅館的老闆一家人。並由此發現老警察還牽涉到十五年前發生的一起案件,而那起案件的兇手,正是現在這戶旅館人家的女兒。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小說由此將十五年前的一起案件與當下發生的案件聯絡起來,而殺人者的動機,都是保護旅館老闆娘與她的女兒。

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出於“獻身”動機的替死鬼。

我們先看十五年前的“替死鬼”。事情的源頭,是老闆娘年輕的時候很美,追求者很多,她愛上了一個男人,但“使君有夫”,兩人難以走進婚姻,所以這段情緣只能割斷了結,但是她卻懷上了那個男人的孩子,生下了女兒。從理論上講,前一個男人只能說是她的情夫吧。

十五年前,一個無業的遊蕩女人,發現了老闆娘孩子的秘密,拿著一張照片,就去威脅十多歲的小女孩。女孩怒髮衝冠之下,用刀殺了這個要挾的女人。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在東野圭吾的筆下,女孩暴力殺人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兇案源頭,可能是女孩身為弱者的身份,使她們容易受到欺凌,更具有合理性的情節鋪墊基礎,所以東野圭吾的小說裡往往以此作為揭開一起黑暗幕布的原始牽引力。女孩殺人反制的動機,無法是受到侵害,這包括肉體的侵害與精神的侵害。《祈禱落幕時》裡的女孩,典型的屬於肉體侵害,而本作品《盛夏的方程式》中的女孩則毫無疑義地是屬於精神侵害。

女孩殺了人,承擔責任的卻是她的生父。十五年前,正是這個生父因為出於愛女心切的人類天性,承擔了殺人的職責,從而保全了女孩的日後人生。

十五年後,當年案件偵查的老警察意識到案件的“掉包”疑雲,便一直尾隨到海邊老闆娘的旅館裡,想進一步弄清原委,也在這裡,他觸犯一個危險的禁忌,從而帶來了殺身之禍。

因為老警察的追查,很可能要將女孩當年殺人的真相揭露開來,這樣,老闆娘情夫的“替死鬼”犧牲努力將會前功盡棄,女孩的人生也會因而毀於一旦。

老警察的到來,讓老闆娘一家如同驚弓之鳥,而按照推理小說萬能公式的模板,老警察只能被殺人滅口。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而這次殺死老警察的是老闆娘的丈夫,也就是女孩的繼父。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一種出於愛的“獻身”精神。這也是這部作品裡的第二個殺人動機如同《嫌疑人X的獻身》情節的主要原因。

女孩繼父殺人動機,是認為老警察的出現,必定會破壞他們一家融融樂樂的安寧生活。雖然他早就知道,妻子過去的情史複雜,孩子也不是他所生,但是,他覺得能獲得當年最美的女人青睞,是他一生中的最完美的幸福。這種大度的愛情,置放在日本文化裡,可能有一種天衣無縫的感覺,但是,從人之常情的角度來考慮,還是覺得有一種偏頗乖離之感,但是,他的這種為妻女無私奉獻的內心力量,的確顯現出一種愛的最純粹極致的最高形式。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只是他的這種出於愛的目的的“遇佛殺佛、見鬼殺鬼”的推土機掃除任何擋路物方式,再次顯現出日本文化在愛的表達中所折射出的一種偏激心理狀態。他根本沒有搞清楚老警察來到這裡的目的,其實,老警察根本不是出於搞清真相、將女孩繩之以法的動機,而僅僅是出於當年參加查案時所積澱下來的內心糾結。女孩繼父立刻展開了他的環環相扣的殺人計劃,他藉助到他家裡度假的小男孩之手,藉口放煙火會引發火災,巧妙地唆使小男孩堵住了煙囪出口,使煙囪產生的一氧化碳有毒氣體灌滿房間,然後誘使老警察進入屋內,使警察中毒而亡。之後,再拋屍製造失足假象。

事發之後,女孩繼父一手承擔了殺人職責。這樣,他完成了對女孩殺人真相的衛護,也藉此表達了他對心愛女人的“獻身”忠貞。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相對而言,女孩繼父的所作所為要比生父來得更具崇高偉大,如果撇開他的殺人動機的話。

繼父純粹出於愛的目的,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生命,不惜殫精竭慮去殺死一個可能威脅安寧的外來警察,從他作出這項選擇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把自己的命搭上了。而女孩生父只是在案件發生之後,承擔了一個責任而已,他並沒有實際的殺人行動,兩相比較,女孩繼父付出的精神與行動的力量要遠甚於生父的選擇。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但是,電影裡令人覺得困惑與不解的是,繼父的這種不顧一切的愛,蘊含著一種可怕的瘋狂的力量,它的發生太過容易,太過隨意,只要擋住愛的任何東西,都要一律剷除。這使我們想到《祈禱落幕時》也是同樣的設定。作品裡的父親,一旦看到有威脅到女兒前途的人與事,不管這個人是否會揭開真相,都要把此人趕盡殺絕,最後甚至為了女兒,不惜透過自已的死亡,來維護女兒的安全。實際上,《祈禱落幕時》裡的父親作為,就是《盛夏的方程式》裡的女孩生父與繼父行徑的“二合一”,一方面殺死外來的任何威脅,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肉體保護女孩的安危。

解析東野圭吾創作秘訣,從《盛夏的方程式》看推理萬能公式普適性

《盛夏的方程式》裡給人展示的是東野圭吾作品裡習見的人性的秘境,但這一切的演繹,都是載入到推理作品萬能公式裡才能夠顯影出來的。藉此,我們只是希望藉助於對推理作品萬能公式的測試,來看清東野圭吾作品構成的一點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