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萌哈哈:環保紀錄片《塑膠成癮》後的啟示

我們都早已知道塑膠在造成嚴重的垃圾問題,可是,到底有多嚴重?我們是不是真的束手無策?是不是沒有人、沒有技術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紀錄片《塑膠成癮 Addicted to Plastic》是2009年溫哥華電影節的官方推薦影片,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萌哈哈:環保紀錄片《塑膠成癮》後的啟示

現在還有什麼東西不用塑膠做?

塑膠在任何家庭中都已經成為最普通的物品——它便宜,用途多樣而且耐用。

從牙刷、床、汽車、桌椅、計算機、杯子、袋子、水瓶到衣服,塑膠幾乎無所不在,大量生產與消費的結果就是,人們製造了大量地球無法分解的垃圾。雖然它看起來容易丟棄,許多種塑膠並不容易回收,所以大多數塑膠物品註定將永遠成為垃圾。更糟的是,塑膠加工經常產生有毒廢物,處理廢棄塑膠產品的方式則是逃避問題——大規模的陸地堆填和海洋傾倒,而不是解決它。加拿大影片製作人Ian Connacher探尋了不負責任的“塑膠成癮”所造成的全球影響。

萌哈哈:環保紀錄片《塑膠成癮》後的啟示

塑膠垃圾並不是在被丟棄之後就與人類“劃清界限”,而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生存。

埋入了地底的

塑膠成了間接造成汙染水源與土壤的原兇

;垃圾焚燒廠中的塑膠不完全焚燒後成了有毒氣體進入大氣,人類毫無選擇地只能吸進肺部;有部份非常細小的塑膠微粒隨流水衝入了海洋,被小魚吃了,小魚被大魚吃,大魚被漁夫抓了賣到漁市,最後進了人類的肚子,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排在食物鏈的最高層,卻吃進最高含量的有毒物質而不自知。

萌哈哈:環保紀錄片《塑膠成癮》後的啟示

在不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影片圍繞塑膠的歷史、製作方式、處理方式給我們上了一趟生動的科普課——而且一點都不噁心(儘管仔細想想可能會不寒而慄),一點都不說教。最重要的是,製作團隊(其實只有兩個人)採訪了很多試圖解決塑膠汙染問題的科學家,這樣從一個解決方式去看問題的紀錄片其實越來越稀缺了。

塑膠成癮

: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人們看了塑膠的危害和前景,讓我們認清了這個事實,並告訴了我們解決之道。它沒有指責什麼,沒有批判什麼,它只是在陳述事實,甚至還很樂觀。當一部紀錄片的創作者,拋開了自己的個人觀點,專心的在向觀眾呈現某些事實,這也是紀錄片最原始的本質。

《塑膠成癮》影片簡介

《塑膠成癮》是加拿大09年環保紀錄片,該記錄片作為《The Green》節目的一部分,在整個北美範圍播放,獲得了Sundance Channel ,Audience Award, Special Jury Award。和其他幾個小影展的最佳紀錄片獎。

導演 Ian Connacher是一個鐘愛於塑膠製成品的人,當他意識到從睡醒起,思考人一天中要接觸多少塑膠製品時,他覺得他應該做些什麼。於是他用兩年完成了這次環球航行。他冒著生命危險,進入了日常的垃圾堆放地;帶著200多磅的裝置進入東京地鐵系統;在澳大利亞躲過了化學品罐的爆炸;他參觀了地球上最髒的地方,和最乾淨的實驗室……他意識到人類正在透過塑膠這種廉價、耐用的,隨處可見的物質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警告人們塑膠或許正在毒害著我們的生命。

萌哈哈:環保紀錄片《塑膠成癮》後的啟示

2人,2臺攝像機,2年,5大洲,6個垃圾掩埋場,9家工廠,12個國家,16萬公里,49個採訪,200個賓館房間,300多個小時的拍攝,1千多個塑膠飲水瓶,1萬餘張照片。構成了這次塑膠的旅程。

《塑膠成癮》闡述人類對塑膠製品成癮的歷史,以及塑膠對地球的可怕汙染。

導演Ian Connacher在片尾說:“這些塑膠垃圾,或許是這部影片的靈感所在,但這些對付混亂狀況的人們,才是真正會留在我心裡的。”

如果市場上有更安全的材料替代,為什麼不替換呢?如果塑膠被設計成可以無窮次重生在用的,那我們還會需要垃圾掩埋場麼?為什麼我們不珍惜這些原本有價值的材料,而不是簡單的把他們當做廉價,可丟棄的材料呢?

導演將這些問題隱藏在了片子中,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塑膠成癮的時代,期待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局面將會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