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對未來的好奇與窺探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的本能,基於對未來科技猜想而建立的科幻(Sci-Fi)文化也因此廣受追捧,其衍生的科幻作品常成為膾炙人口的流行符號。隨著時間推移,科學技術水平會漸進式提高是絕大部分人的共識,大部分科幻作品也都聚焦於未來的酷炫黑科技,並認為高科技會普遍改善人們的生活。

然而,在科幻文化中還有這樣獨特一派,信奉“High tech, low life”的理念,認為科技進步不僅不會有益於人類,反而會致使社會秩序崩壞,對人們的普通生活造成傷害,這就是賽博朋克(Cyberpunk)。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賽博朋克的理念已經在數十年間透過電影(「銀翼殺手」、「駭客帝國」)、電視劇(「副本」、「高堡奇人」)、漫畫/動畫(「攻殼機動隊」、「阿基拉」)、遊戲(「VA-11 Hall-A」、「電晶體」)等多種作品形式傳播給廣泛的受眾群體。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賽博朋克2077」概念圖。圖源網路,下同

基於上述背景,本文以簡要分析“賽博朋克”的概念內涵為主要內容,以期幫助玩家更好地理解「賽博朋克2077」及同類遊戲的基礎設定與背景意義。

1.詞源:賽博

很多人都聽說過賽博朋克的英文“Cyberpunk”是一個合成詞,由“Cybernetics”(控制論)和“Punk”(朋克)組成。

Cybernetics最早由希臘詞彙“掌舵人”變化而來。在古希臘,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均使用過該詞,用於表示對社會的掌控。19世紀,法國物理學家安德烈·安培(André Ampère,就那個被用做電流強度單位的哥們兒)曾使用該詞來表示對國家和政府的管理。

目前人們所熟知的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Cybernetics(控制論)是指一種研究事物控制系統的跨學科方法,具體內容包括控制系統結構、約束條件以及實際應用可能[1]。這一說法最早由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於1948年提出,其將控制論定義為“對動物或機器間控制及通訊進行研究的學科”[2]。

具體而言,所謂“控制”是指為了改善某些事物現狀,透過對資訊的獲取、篩選以及利用,將結果加於該物件的一種作用[3]。這一概念是極其抽象和普適的,實際上,維納曾多次強調其建立控制論學科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將不同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綜合起來,並從中剝離出一套統一的方法框架。

時至今日,這套“控制”理念已經深刻影響了心理學、生理學、通訊學、語言學、人類學、數學等眾多領域的理論核心,是名副其實的“大綜合學科”。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控制論影響的學科範圍

上述艱深的理論本身與本文整體聯絡不大,不過正是由於控制論的“普適性”才有“賽博朋克”一詞產生的可能。“控制論”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學界的廣泛討論,在“控制”的理念融入其他學科理論的同時,“控制論”該詞也逐步流行並被用做合成詞素材,類似於我們熟知的“網際網路+”,“Cyber-”作為詞彙字首得到廣泛應用,這是賽博朋克(Cyberpunk)出現的前提。

同時,Cyber一詞本身還具有“網路的、計算機的”釋義,計算機網路作為現代化的資訊傳遞系統,其核心要素“資訊”與控制論是一致的,並且該詞衍生出的駭客、網路安全等也是賽博朋克作品中常見的元素。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遊戲「看門狗」系列的主題便是上述所提的駭客與網路安全

2.詞源:朋克

朋克(Punk)原意是指上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國興起的一種搖滾音樂。20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主流文化運動,當時的青年為了改變社會現狀並建立一種理想的、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對美國主流社會文化進行強烈的抨擊,朋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作為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朋克音樂主張抵制社會主流的“正常”搖滾音樂,其本身受到重金屬的影響,常與暴力、頹廢、狂野、性元素掛鉤,同社會主流審美對立。

朋克音樂創作大部分具有濃厚的個人宣洩性質,朋克樂隊通常會用精簡的樂器創作短小與快節奏的歌曲,其歌詞常常帶有政治諷刺意義,由於與社會主流文化相悖,許多朋克樂隊只能以DIY自行製作長片,並透過獨立唱片公司或其他非正式渠道分發唱片。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早期朋克搖滾影像

“朋克”這一詞彙最早見於上世紀70年代早期一些美國搖滾音樂評論家對60年代“車庫搖滾”的評論。在1974-1976年間,搖滾界的反主流青年繼承了這一稱呼,開啟了“朋克搖滾”運動,將上述抵制社會舊規範的精神融入搖滾音樂創作中,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著名的早期朋克樂隊,其中最有名的當屬The Sex Pistols(性手槍)樂隊,被認為是朋克運動的急先鋒。

隨後數十年間,朋克逐漸從搖滾音樂領域延伸至其他表現形式,如舞蹈、文學、電影等,這些領域中包含朋克元素的作品構成了整個朋克文化圈[4]。

特別地,朋克文化中頹廢、暴力、反主流的元素在賽博朋克中得到一定繼承,這也是賽博朋克作品常以陰暗、髒穢為風格基調的原因。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性手槍樂隊街拍照片

3.誕生:當賽博遇上朋克

相較於兩個詞根而言,“賽博朋克”本詞的出現要稍晚一些,是個純正的“80後”。1980年,美國作家布魯斯·貝斯克所著短篇小說「Cyberpunk」被廣泛認為是“賽博朋克”一詞第一次正式出現。不過遺憾的是,這部小說在當時影響甚微,不受待見,直到1983年才被髮表,而“賽博朋克”這一詞彙也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大導雷德利·斯科特在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上所遭遇的滑鐵盧就是最好的例證。

真正把“賽博朋克”一詞帶進公眾視野的當屬“賽博朋克運動之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其於1984年完成的小說「神經流浪者」(Neuromancer),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一舉獲得雨果獎、星雲獎以及菲利普·狄克獎等科幻小說界的三大獎項,這一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賽博朋克運動之父” 威廉·吉布森近照

小說「神經流浪者」講述在並不遙遠的近未來,人類已經能將自己的意識脫離肉體進入一個叫“賽博空間”(Cyberspace)的網路世界而存在,主角凱斯就是一名利用這項技術謀生的“網路牛仔”,生活在社會底層,主角不得不透過在賽博空間偷竊資訊來餬口。一日,在躲避追殺的途中,他受神秘組織僱傭,需要潛入某跨國企業集團組織竊取一項機密資訊,由此展開一段動人心魄的冒險。

從劇情梗概可以看出,「神經流浪者」所描繪的近未來世界已經包含卡特爾組織、壟斷陰謀、網路空間、駭客、人體改造技術、社會底層的髒亂差等很多我們如今所述賽博朋克作品的元素,或者說,現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賽博朋克就是從「神經流浪者」開始奠定基調的。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動畫「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觀與「神經流浪者」很是相似

4.興起:不只是一個流派

吉布森以一人之力,在科幻小說界掀起了一場“賽博朋克運動”,在「神經流浪者」豔驚四座後,一大批作家爭相對其世界觀進行繼承、借鑑、補充以及修正,包括布魯斯·斯特林(「Mirrorshades」,1986)、帕特卡迪根(「Mindplayers」,1987)、尼爾·斯蒂芬森(「Snow Crash」,1992)等,這些作品大多以網路空間或資訊科技為主題,以社會秩序受破壞為背景、以駭客、人工智慧以及壟斷企業之間的矛盾為主要情節,其中還會夾雜各種獨有的反傳統、反主流的元素。

這一文學運動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高潮,這批塑造了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家一同創辦一家以計算機網路為主題的雜誌刊物「Mondo 2000」,以此作為其主要的創作陣地。至此,“賽博朋克”這一科幻文學的分支流派正式形成。

從90年代開始,伴隨著“賽博朋克”的成長,現實中的網際網路也逐漸成型並走入尋常家庭,同時電影與動畫技術也處在飛速發展階段,使得“賽博朋克”能夠打破紙張的束縛,成為一個影響更廣泛的文化符號。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動畫「阿基拉」被視作是賽博朋克精神先驅作品

一方面,網際網路的成型讓人們第一次親歷有形的電子空間,作為計算機技術進步的產物和一個虛擬世界的載體,網際網路同小說中的“賽博空間”相差無幾,腦海中的幻想變成可觸及的現實,令人們對“賽博朋克”產生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方面,媒介技術令其作品的展示形式得以橫向延伸,如「駭客帝國」與「攻殼機動隊」系列,不僅讓“賽博朋克”的世界能夠被“看”到,並且加入諸如虛擬與現實、存在與虛無等哲學命題元素,大大拔高了“賽博朋克”一詞的內涵。

時至今日,“賽博朋克”的作品形式愈加豐富,小說、影視、遊戲……,令人對未來世界產生無限遐想,同時,“賽博朋克”還有縱向蔓延變成一種融入人們日常行為的亞文化趨勢,漫展、舞會、音樂會……種種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動均能夠見到這一流行文化元素的身影。

歷經數十年的發展,賽博朋克這一原本充滿叛逆元素的反叛者,逐漸的向一種主流文化符號變化,想來倒也有幾分意思。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

上圖為北京街道,是不是有幾分“賽博朋克”的意思了?

最後,如果對賽博朋克感興趣的話,不妨去試試今天推薦的《海姆達爾》——一款穿梭虛擬與現實,追尋隱秘真相的駭客故事。現代社會,人人都擁有一臺高速聯網的智慧手機,其效能也已遠超十多年前的笨重電腦。快節奏的生活,讓許多人迷失於資訊爆炸和燈紅酒綠,我們手握聯通世界的鑰匙,卻遺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海姆達爾》透過解謎和跑酷兩種玩法,傳遞我們對於現代社會和人性的些許思考。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bernetics

[2] Wiener, Norbert。 Cybernetics: Control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New York: Wiley, 1948。

[3] (蘇) А。Я。列爾涅爾。 控制論基礎[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0。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nk_rock

擴充套件閱讀

淺談賽博朋克之興:從合成詞到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