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1840

年,德意志詩人

尼古勞斯·貝克爾

在報紙上發表了自己的新作

《萊茵之歌》

,詩裡這樣寫道

“他們不會擁有它,自由的德意志萊茵河,直到洪水掩埋最後一個人的骨頭。”很快這首詩就傳便德意志大地,成為德意志人民誓死捍衛萊茵河的信念表達。那當時歐洲發生了什麼事,要德意志人誓死捍衛萊茵河故土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

東方危機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穆罕默德·阿里

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在滯止中走向衰落,被歐洲列強譏笑為

“歐洲病夫”。希臘人民趁機發動起義,在英法俄等歐洲列強的幫助下取得獨立;俄羅斯則趁火打劫,掠奪奧斯曼的土地;奧斯曼的埃及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

帕夏則趁機控制埃及,只在名義上臣服奧斯曼蘇丹,但實質上維持獨立地位。

法國見奧斯曼內憂外患,想要趁機控制整個北非沿海,便與

穆罕默德

·阿里結為同盟

共同反對奧斯曼。然後穆罕默德

·阿里就在法國的支援下對奧斯曼宣戰,企圖奪取整個敘利亞地區,從而引發了“東方危機”。但英、俄、普、奧擔心穆罕默德·阿里的勢力壯大會危害中東地區的勢力均衡,於是選擇支援奧斯曼。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歐洲

1840年7月,在英國外交大臣

亨利·坦普爾

的主導下,英、俄、普、奧等列強揹著法國達成《倫敦協議》。協議規定:列強承諾保持穆罕默德

·阿里家族對埃及的世襲統治,但穆罕默德·阿里需要將埃及和蘇丹以外所佔據的大部分領土交還奧斯曼帝國,並繼續維持對奧斯曼蘇丹的臣屬地位。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路易·菲利普一世

穆罕默德

·阿里拒絕接受《倫敦協議》,於是期望法蘭西王國的援助。但法蘭西國王

路易-菲利普一世

迫於英俄的巨大壓力而選擇屈服,拒絕為埃及提供幫助。然後英俄就派出軍隊入侵埃及,迫使穆罕默德

·阿里在11月投降,接受了《倫敦協議》。

二,

法國索要萊茵河西岸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梯也爾

1840年3月1日,馬

裡·約瑟夫·路易·阿道夫·梯也爾

出任法蘭西王國首相兼外交部長。

阿道夫

·梯也爾對外持強硬態度,在東方危機中支援穆罕默德·阿里,反對《倫敦協議》。但路易-菲利普一世不願冒著與英俄開戰的危險,選擇支援《倫敦協議》。結果此事導致阿道夫·梯也爾與路易-菲利普一世不和,為其以後的下臺埋下了遠因。

7月,《倫敦協議》簽署後法國國內輿論譁然,認為這是“外交領域的滑鐵盧”和“1814及1815年兩次反法聯盟的延續”。法國民眾更是普遍指責政府無能,威脅要推翻君主制。然後阿道夫·梯也爾為了安撫法國民眾的情緒,決定從德意志邦聯那裡獲取領土“補償”,以此轉移民眾視線並維護君主制。

萊茵河危機:法國試圖吞併萊茵河西岸,為何反而促進德意志統一

法蘭西自然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