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以下文章來源於廣西日報 ,作者廣西雲非遺團隊

廣西日報。

廣西日報微信互動平臺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編者按

中國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在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木偶戲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在廣西,木偶戲也廣泛分佈在南寧、玉林、北流、博白、藤縣、昭平、靖西等地,出現瞭如靖西提線木偶戲、藤縣杖頭木偶戲、北流杖頭木偶戲等多型別的表演,成為人們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各類活動中常見的文化藝術形式。

本期走進廣西木偶劇團,領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廣西木偶戲的藝術魅力。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廣西木偶戲

類別:傳統戲劇

級別: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批次:第五批

地域:廣西·南寧

廣西木偶戲將木偶製作、操縱技藝與壯劇、彩調等劇種相結合,演繹廣西傳統民俗、傳說,各地神話、革命經典、童話等。木偶形式上由提線木偶過渡為杖頭木偶,在杖頭木偶基礎上研發了肢體軀幹飽滿、真實感強的軟體木偶、鐵枝木偶等。2014年,廣西木偶戲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的木偶戲始見於唐代,《舊唐書·崔慎由傳》記載,唐懿宗鹹通九年,桂林戍卒以“弄傀儡”刺探軍情,此後木偶傀儡走進了廣西百姓的視野。清代時木偶藝術已在桂東、桂南、桂西和桂中地區盛行,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這項流傳已久的民間戲劇藝術正式進入廣西后,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並將彩調、壯劇等劇種的表演元素融入其中,鑄就成如今的廣西木偶戲。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小芳。陶潔 攝

陳小芳是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14歲拜師學藝在廣東加入劇團開始學習木偶戲表演。1956年,一支來自廣東的演出隊伍——廣東省龍川縣劇團來廣西巡演,一年的巡演時間裡為廣西百姓的娛樂生活注入了新鮮空氣,受到廣泛歡迎。巡演結束後,他們被邀請留在廣西,廣西壯族自治區木偶劇團就此成立。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小芳(左一)在向劇團演員講解提線木偶戲的動作要領。陶潔 攝

廣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小芳,彼時正值青春年華,也跟隨師父紮根廣西直至今日,已有六十餘年。從見證和參與廣西木偶劇團的建立,再到培養一代代新的木偶戲演員,她把一生的大部分年華獻給了她熱愛的木偶戲表演事業。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陳小芳(左)在指導劇團演員提線木偶戲的表演動作。陶潔 攝

廣西木偶戲以傳統提線木偶戲、仗頭木偶戲為主,隨後發展出軟體木偶戲、鐵支木偶戲等新的表演形式。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經典提線木偶劇目《鍾馗》。陶潔 攝

提線木偶戲是流傳最久的木偶戲表演劇種之一,通常由一人或兩人透過吊線來操控木偶,表演者一手提起勾板,一手控線,透過梳線、勾線、提線、穿線等技法操縱木偶進行表演。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鍾馗性格豪爽、動作粗獷,表演者需要透過吊線來表現如持劍這樣的高難度動作,需要對操縱力度有精準的把控。陶潔 攝

陳小芳說:“提線木偶是間接的藝術,因為線條是軟的,透過線條呈現動作,比人直接表演要多一個動作轉化的步驟,所以它講究操縱的力度。”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手上操縱、腳步移動、嘴上唱演,尤為考究人與偶的相互配合。林寶利 攝

與提線木偶相比,仗頭木偶的表演更為“直接”,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又被稱為“舉偶”。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杖頭木偶戲中的花旦角色。陶潔 攝

杖頭木偶戲主要有兩個步驟:首先由操縱者演繹劇目人物的形體動作、對白唱段、步伐排程等;同時,操縱者需要操控木偶,右手持木偶頭部主幹,操縱頭、眼、嘴、耳和身體,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虛握成一個錐形,將兩根控制木偶雙手的側杆(又叫扦)握在裡面,拇指和食指捻動扦杆,透過“舉杆、捻扦、穿扦”完成各種動作。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劇團演員在練習操縱杖頭木偶的劉三姐。陶潔 攝

除了傳統的表演元素外,廣西木偶戲融合了壯劇、民間小調、山歌等壯鄉傳統民間藝術,將經典故事重新演繹,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杖頭木偶戲經典劇目《樓臺會》,演繹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陶潔 攝

以傳統仗頭木偶表演片段《樓臺會》為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千古愛情佳話融入了壯劇編排,木偶表演與北路壯劇獨具特點的十字步掏花點步轉、三穿花、男生前點步、小墊步相結合,展現出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樓臺會”。

此外,廣西木偶劇團還在傳統仗頭木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出了軟體木偶戲、鐵枝木偶戲。軟體木偶以木頭作為骨骼軀幹,再用密度海綿進行包裹和塑形整體,真實感更強,體態更柔軟;而鐵枝木偶增加了木偶的操控杆數,通常一隻木偶身上會有七根鐵支。結構的改進也讓木偶操縱更靈活,從而豐富了木偶的表演形式,更具觀賞性。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木偶芭蕾舞劇《小美人魚》首創使用軟體木偶。廣西木偶劇團 供圖

“人偶合一”的表演靈魂是廣西木偶戲的重要特徵。在木偶戲中,演員並不是直接進行表演,而是透過木偶來傳達角色的感情,因此,人與偶的配合是演出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廣西木偶劇團的演員們每天需要進行基本功訓練。陶潔 攝

廣西木偶劇團演員隊隊長田園介紹道,為呈現更自然的木偶表演,每位木偶戲演員的訓練主要包括“聲、形、風、表”四方面。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劇團演員需堅持每天持偶訓練,有助於保持肌肉記憶。陶潔 攝

聲指對白唱段,演員在演出時需要自己給木偶實時配音,並完成唱段,這對於演員的體力有較高的要求。形指形體、步伐等基本功,在沒有演出的日子裡,演員仍需要堅持每天進行至少1小時的基本功訓練,保持“肌肉記憶”。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廣西木偶劇團演員隊隊長田園在進行形體基本功訓練。陶潔 攝

風指颱風,演員站在舞臺上時,就必須要把自己完全帶入到角色之中,想象自己就是木偶。表主要指木偶的操縱,在聲、形、風的基礎上,最終的呈現還是需要以手錶意,用靈活的雙手呈現出角色的一顰一笑、舉手抬足,把想傳達的情緒均凝聚在木偶之中。

表演演員賦予了木偶活的靈魂,讓其能夠栩栩如生的與觀眾見面;但在聚光燈的舞臺外,還有一群匠人,首先賦予了木偶基本形態,製作出了木偶的軀體。軀體與靈魂的結合,才是完整而豐滿的廣西木偶戲。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退休木偶製作師陳泓達在給木偶模型化妝。陶潔 攝

走進廣西木偶劇團的舞美創作部,退休木偶製作師陳泓達正專心致志地給一個孩童木偶的頭部模型上妝。因其木偶製作手藝精湛,加之目前劇團內關於木偶製作方面的專業師傅很少,陳師傅退休後返聘又回到劇團創作部工作,常常專注著一工作起來就是一天,劇團裡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為陳師傅。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木偶的上妝需要貼合角色定位,反映出角色的性格。陶潔 攝

“在創作木偶時,需要將其真正當成一個人來考慮,臉型、五官、妝容等都需要符合角色定位和性格。”陳師傅介紹木偶的外形制作時說道。

如製作一個七八歲孩童的人偶,要符合他的年齡段的外貌特徵,如臉頰嬰兒肥、眉毛短、中庭距離近、腦袋比較大等,只有抓住不同任務的形象特點,做出來的人偶效果才是活著的、貼合現實的。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木偶的手部模型半成品。陶潔 攝

一塊塊木塊、泥塑、細鐵絲……看似普通的零部件在木偶製作匠人們的手中變成了各式精良的機關,被設定在木偶的手臂及軀幹等地方,讓木偶有了能“動”的活筋骨。

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

木偶製作師將木偶的手指拆解成一節節關節,再透過設定機關,使每一節手指都能夠活動,增加木偶的靈動性。陶潔 攝

廣西木偶劇團在繼承了傳統仗頭木偶、提線木偶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一是發展出拋扦、抖扦、反拋、反抖等創新技法;二是與兒童劇等創新表演形式結合。

在這裡的木偶戲的表演者、製作者們,更是木偶戲的守護者,他們在傳承守護的基礎上讓廣西木偶戲煥發新的光彩。

— 完 —

關於愛上非遺

《愛上非遺》系列是廣西日報-廣西雲傾力推出的“廣西非遺傳承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望用自己的筆觸和視角,將那些植根於壯美廣西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深融於壯鄉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記真誠呈現。由此,匯聚起涵養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細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受益者。

採訪線索徵詢

《愛上非遺》系列旨在宣傳廣西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我們向全區徵集採訪線索,如果您是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者,或您的身邊有非遺傳承的典型故事,歡迎與我們聯絡。

我們將透過採訪、活動展示等方式,傳播非遺傳承保護事蹟,讓非遺“活”起來。

線索提供方式:

原標題:《愛上非遺:刻木機關造為偶 提線執杖皆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