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本週末,《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以下簡稱《星戰8》)終於在內地公映了。《星球大戰》系列可以稱得上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科幻電影品牌,用如今的時髦話來形容,這叫IP。不過這個IP在中國內地的表現,其實是有些糾結的,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一、南橘北枳?並不是

每到《星球大戰》在國內公映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文章來普及《星球大戰》的知識,包括其世界觀設定,還有在西方的影響力等等,卻很少挖掘《星球大戰》系列的根源,也很少直視這個系列電影在內地不溫不火的局面。

1、西方怎麼樣?

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讓“星戰”系列重新煥發了活力。從2015年開始,每年12月底“星戰年年見”,三部星戰電影呈現出了“毀滅級”的表現力,不僅連續三年霸佔北美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且與第二名都拉開了很大一段距離,最離譜的是,其他電影吭哧吭哧大半年積攢下來票房成績,年底“星戰”一出就全給你滅了。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就拿最新這部《星戰8》來說,2017年好萊塢年度最高票房一直是《美女與野獸》,人家上映4個月票房攢下了5。04億美元,結果《星戰8》12月15日公映,僅用兩週半的時間就拿下了5。4億,您說氣人不?

2、中國怎麼樣?

作為進口分賬大片,內地對於引進如雷貫耳的《星球大戰》電影一直是不遺餘力的,算上最新這部,國內上映過5部“星戰”電影,第一部還要追溯到2002年的《星戰前傳2:克隆人的戰爭》。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自從米老鼠讓“星戰”IP重新啟動之後,從2015年開始,三部“星戰”電影全部被引進。

追溯到10多年前,中國電影市場剛剛起步,對於當時的《星戰前傳》三部曲,國內只從第二部開始引進,這樣沒頭沒尾的待遇也是夠奇葩的,兩部《星戰前傳》在內地的票房分別為4000萬與6000萬,這個成績是情理之中。而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拿下了8。1億的票房,雖然跟該片在好萊塢的狂野表現沒得比,但相對而言也算是個“大咖”級別的待遇。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但去年那部外傳《俠盜一號》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4。7億的成績幾乎是前作的一半,要知道該片可是有著甄子丹、姜文等華語明星加盟的“親華派”電影,對比一個月之後同樣有著甄子丹加盟的《極限特工3》的11億票房,搞得這部擁有“星球大戰”四字光環護體的大片很沒面子。

3、“普通”的科幻片

究其原因,很簡單,“星球大戰”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在中國大家就算沒有看過《星球大戰》,也一定聽說過。當時隔多年之後,《星球大戰》系列再度來到中國,慕名而來的自然不在少數,所以《星球大戰7》才一口氣笑納了8億票房。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但是多數觀眾卻發現,無論前傳也好,正傳也罷,大家看過之後多數表示,不明白這樣的電影,經典在何處。現在的電影觀眾早已見過世面,各種新奇的視覺效果和科幻元素都在各種大片中有所領教,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被收買。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星球大戰》就是一個普通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而已,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很遺憾,這是事實。

所以才有了隨後的《俠盜一號》票房“對摺”的表現,而就在1月5日,《星戰8》首日登場,票房成績竟然沒有打得過“老片”《前任3》…。。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可以用“南橘北枳”來形容《星球大戰》在東西方的表現嗎?這是不對的,因為電影作為一種全球化通用的語言,尤其是科幻電影這樣強調感官效果的作品,幾乎是不存在文化差異的。之所以造成東西方如此差異化的表現,還是在於“趣緣”的形成。

二、《星球大戰》在西方是怎樣火起來的?

如今《星球大戰》的粉絲遍天下,在中國也不乏少數,這幾年每到《星球大戰》公映的時候,就有粉絲自發或者結社組織觀影,甚至會打扮成電影裡的裝束去電影院致敬自己的最愛,讓《星球大戰》在國內儼然獲得了“cult邪典”電影的待遇。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但《星球大戰》能獲得如今這個成就,絕非依靠粉絲的頂禮膜拜才達成的,換句話說,《星球大戰》在西方不是粉絲電影,而是大眾級作品。

1、造神運動

1970年代是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的一個轉折點,從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到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電影終於完成了從純粹藝術追求到通俗大眾娛樂的轉變。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1977年 ,喬治·盧卡斯開創了星際史詩的先河,在電影《星球大戰》出現以前的世界,是一個電子產品並不發達的時代,個人電腦、手機(手機其實是1973年發明的,來自摩托羅拉)遠沒普及,也沒有人聽說過“國際網際網路”這個名詞,人類也剛開始進入太空,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星球大戰》的出現,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不再贅述。

然而,1977年那個夜晚,《星球大戰》的成功在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無法複製的,原因還在於綜合的歷史條件和眼界開拓層面。

2、放飛自我

要知道,1970年代的西方也是很糾結的,冷戰的陰霾揮之不去,越戰的泥淖經久不散,再加上從60年代“平移”過來的嬉皮士文化、種族主義甚至性解放運動的綜合影響之下,70年代的西方是五味雜陳的。當時的文化基本形態就是一水的悲觀論調,尤其是科幻片,以《2001太空漫遊》(1968年)這樣的電影告訴我們未來其實危機四伏,以《黑星球》這樣的作品則告訴大眾,當嬉皮士進入太空之後,那就做“太空有嘻哈”。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所以對當時的大眾來說,對流行文化的精神需求是非常大的,說白了就是需要逃離現實的龐雜。就像“911”之後火了漫畫英雄一樣,大眾需要這樣“虛無縹緲”的精神食糧作為流行文化的載體,從而達到“放飛自我”的目的。

舉個例子,1977年另一部電影,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片中黛安·基頓飾演的艾維·辛格既缺乏安全感,又矛盾不已的性格是20世紀70年代小知識分子的寫照,直接打開了大多數觀眾的心扉,令這部反傳統的愛情電影火爆一時。而她那一身男裝打扮竟然引領了未來10年的潮流,這是大眾對於流行文化極度渴求的代表。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而《星球大戰》以正確的形式出現在了正確的時間上。

3、開拓眼界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銀河系,炫目的鐳射大戰和航天器,本片不但將人類的眼界拓展到了太空領域,對於科幻電影的呈現方式也帶來了改觀。《星球大戰》不像《星際迷航》那樣,專注於太空冒險和太空探索,而是將鐳射大戰和空間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幾乎變成了片中角色的日常。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它的出現標誌著好萊塢改變了七十年代以來拍攝表現複雜的精神狀態和政治上憤世嫉俗的影片為主的傾向,轉而拍攝更脫離現實、更講究特技效果的影片。用通俗的話來形容,在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大家發現電影竟然可以這樣拍,我們的娛樂產品也能如此超脫現實,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這是《星球大戰》的另一層面影響,電影中的眼界和設定,才是前所未見的,這就是流行的產生之由。

三、在“偷聽敵臺”的日子裡放飛自我

還不明白的話,就用我們這裡一個案例來現身說法——1986年的《西遊記》。

1、我們“芳華”的時代

《星球大戰》在西方火爆的時候,我們這邊是什麼樣子呢?

看看電影《芳華》就知道了,那是一個連歷史課本都不會去關注的時間段,“文革”剛剛結束,改革開放還在籌備期,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有的人解放思想,有的人固守成規。《星球大戰》?大家對其瞭解,僅限於半夜裡偷聽敵臺廣播的高人們,才會瞭解在地球的另一邊還有這樣一部電影的存在。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解放思想的時代,大眾對流行文化、新事物的渴求也達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在我們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裡,一部電視劇《西遊記》的誕生,讓我們大開眼界,電視劇原來還可以這樣拍。

《西遊記》在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雖然以如今的眼光來看,86版《西遊記》的水準早已無法達到如今的審美,但之所以該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百看不厭,就是因為情懷所在,已經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所以,《星球大戰》在西方的地位,等同於86版《西遊記》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乃至於如今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此,在那個“沒吃過,沒見過”的時代,第一次讓大家開拓眼界、引領流行文化。

2、它曾經是有機會的

中國80年代改革開放,大量外來新事物進入中國,《星球大戰》原本有機會登陸內地並且影響一代人的,因為電影中展示的內容,我們也沒有見過,只要空降內地,同樣可以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可惜事實並沒有這樣。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據資料,《星球大戰》於1983年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一次,終究沒有在內地大規模公映,錯過了飛黃騰達的最好時機。取而代之的是阿蘭·德龍的《佐羅》,羅恩·哈珀的《加里森敢死隊》、帕特里克·杜菲的《大西洋底來的人》,乃至後來的《聖鬥士星矢》、《變形金剛》等動畫片,這些作品,在我們的“芳華”時代中崛起,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其中並沒有《星球大戰》的影子。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考證當時這套引領西方潮流的《星球大戰》為什麼沒有機會大規模登陸內地,但僅從當時流行的一套“小人書”中,卻能找到那個時代的小確幸。

3、國內星戰粉絲的誕生

人們或許忘記了,早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文化傳播速度就已經很快了,尤其是在那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家對外來事物都比較好奇,因此這部受歡迎的西方電影在美國上映三年後,於1980年被一家求知慾極強的廣州出版社製作成連環畫,也就不足為奇,當然並沒有被授權。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如今這套“小人物”的掃描版被髮到網上,卻引起了“星戰”迷的集體吐槽。原因是這本“小人書”中的形象與《星球大戰》差別巨大,比如書中的影象是這個樣子。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看得出來,畫師並沒有看過《星球大戰》這部電影,而是根據故事梗概和原著小說的中譯版,依靠腦洞畫出了一套混搭版的《星球大戰》連環畫,其中的帝國殲星艦的外形直接來自於日本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這本“小人書”與其說是表現《星球大戰》,不如說更像是對80年代中國生活情趣的一種變形折射,頗有趣味。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這些案例都表明,在當時因某種原因《星球大戰》無緣內地,但對外來事物渴求度極高的中國內地,也從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星球大戰》的存在,不過僅僅是知道而已。

《星戰》系列電影真正登陸內地的時候,還要到90年代之後了,第二部《帝國反擊戰》曾在90年代各大電視臺率先播放,再加上錄影廳、閉路電視的普及,不少觀眾從各個渠道瞭解到了這套電影的存在,從而培養出了中國第一代“星戰”粉絲。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所以,《星球大戰》之所以在東西方形成如此差異極大的表現,還是在於“趣緣”這種東西,就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翻拍《西遊記》那樣,容納於其中的趣緣效應,早已超過一部電影的體量,而上升到了文化領域。《星球大戰》也是一樣,只不過該片之下的趣緣,在西方,而沒有代入到中國。

四、迪士尼為什麼要重啟《星球大戰》

雖然《西遊記》在大眾層面的影響力極大,但隨著近幾年無數各種“西遊”文化的泛濫,大眾也不乏吐槽之聲,《西遊記》這個IP已經被消耗太多,別的不說,單單是春節檔期,“西遊”題材的電影從2013年開始就從未缺席,且票房從未少過10億,與之對應的,便是逐年走低的口碑。同理,不要以為《星球大戰》西方也是一帆風順。

1、品牌的生命力

《星球大戰》如今仍然能一呼百應,生機勃勃,已經是一個奇蹟,這並不是偶然,完全靠著不同媒介產品在該系列誕生20-30年之後,為其不斷續命。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趣緣之下的品牌,往往具備兩層凝聚力,其中最大的便是凝聚於大眾層面的“情懷”,這是讓一個品牌進入流行文化的根基。而對於品牌生命力的延續,這個重擔則是要交給“粉絲”了。從1983年到1997年,十四年間《星戰》沒有任何新電影問世,但在遊戲、漫畫、文學方面的發展,讓“星球大戰”這四個字仍然沒有從大眾領域消失。

《星戰》最大的優勢在於世界觀的發酵。偌大的世界觀,有著大量空白等待著填補,這被粉絲們稱為“衍生宇宙”。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WestEnd Games、黑馬漫畫、Bantam Spectra推出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包括大受歡迎,當時被譽為“星戰後傳”的“索龍三部曲”)讓星球大戰品牌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這些衍生宇宙往往被視為電影的附屬品,僅僅被當作星球大戰文化品牌用來吸金的工具,然而它們在提高粉絲忠誠度、延續品牌生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期間甚至還有海量的同人作品問世,以至於官方在開發《星戰》新的衍生宇宙時,還要從粉絲親手建立的世界觀體系中去尋找新的“金礦”。

2、並非一帆風順的電影

然而,沒有什麼品牌能夠永葆青春。1999年,喬治·盧卡斯開發的《星戰前傳》三部曲,被譽為是“最後的星戰電影”。儘管“前傳三部曲”在次時代下早已沒有“正傳三部曲”的開創性優勢,在奧斯卡獎上一無所獲,但好歹粉絲粘合度和大眾情懷向的趨勢下,《星球大戰》這樣30年前的品牌,成功將熱度拓展到了新千年之後。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但當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宣佈打造全新的“星戰”電影之後,就產生了幾乎讓粉絲譁然的危機。在2014年以前,星球大戰宇宙從未被重啟過,然而迪士尼接收這個文化品牌,直接要面對的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衍生宇宙。多年來維持著影迷忠誠度的衍生宇宙,最大的缺陷出現了。因為這個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宇宙,幾乎封死了將《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後續故事改編成電影的可能性。

要想延續品牌的生命力,僅依靠情懷和粉絲凝聚力是不夠的,“趣緣”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迪士尼重開《星戰》,表面上是續寫“星戰”,實際上是為了大眾趣緣,得罪了粉絲,《星戰7:原力覺醒》故事延續《絕地歸來》,其實是推翻電影之後歷史線上的整個衍生宇宙設定的重啟之作。

3、粉絲生氣了

如果說《原力覺醒》乃至外傳《俠盜一號》依靠復古的拍攝質感和30年之後老角色的重新亮相大銀幕,獲得了粉絲們的諒解。那麼《星戰8》的完全顛覆設定,才是真正讓粉絲們大為光火的地方。盧克·天行者、漢·索羅等老角色的相繼逝去,絕地原力與黑暗原力的相互“勾結”,偉大的天行者大師變得懦弱頑愚,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和設定,是“星戰”40多年來衍生宇宙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這麼的進入到了官方正統續集電影之中。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

如今,IMDB網站上該片熱評第一位的“兩星”(滿分十星)就足以說明問題,粉絲們這次真的憤怒了。

不過從電影的角度,迪士尼之所以這樣做,完全為了該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而來,沒有顛覆怎能延續生命力呢,又怎麼在未來持續性的吸金呢?儘管很多人在吐槽,但新的《星戰》電影出現,西方觀眾依然會搶破頭去看,《星戰8》如今的票房成績就說明了一切。新的宇宙觀、破陳出新的新設定,還有新的觀眾的加入,如此迴圈,《星球大戰》的品牌效應和文化影響力,還在繼續。

這大概就叫做“痛並快樂著”吧。

《星球大戰》為何能成神級電影?不同媒介產品為其不斷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