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稱上是靈魂拷問級別的了。

就這幾個“我”來說,看起來應該差不多,其實都有所不同,且往往差距還挺大。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野馬哥對哲學感興趣,就從哲學方面和攝影方面來解釋一下,這幾個“我”的區別吧。

一、所謂印象,並不是客觀事實

別人眼中的“我”,是以別人的角度在觀察,其眼中的“我”,一定是加入了別人的情感因素的。而這些情感因素因人而異,喜歡你的人,會把正面因素加入進去;討厭你的人,會把負面的因素加進去。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所以,在他們的眼裡,你可能比正常帥一些,也可能比正常醜一些。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意思!

二、對自己的認識,也不一定正確

說到鏡子中的“我”,如果單從影像來說,是接近於客觀的。但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也會把對自己的觀感加入進去。

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通常自認為比實際上更好看一些!其實也就是略有些自戀!!

說到自我的意思,弗洛伊德把人對

自己的認識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

。其中,自我是相對客觀和理性的,而本我則是自己的缺點,超我則是自己理想中的自我!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而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常常在這三種之間徘徊!

自信的人更美麗

,是不是說明很多事情呢?

三、相機中的我,似是而非

相機中的我,其實與鏡子中的我有些不同。鏡子中首先是映象,是左右顛倒的,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鏡子成像的效果和別人眼中單純的影像效果是相同的。

但是

相機中的影像,由於受鏡頭、成像單元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比如說,我們用廣角鏡頭,特別是靠近自己拍照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喜歡自拍的人都會有這種感受。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而且相機中的“我”,是可以被記錄下來的影像,如果天天看,也許會印象最為深刻,因為那一刻的影像被固化了。而不象鏡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那樣,會更加變化多端!

四、攝影師的觀察力

攝影師要在大千世界中捕捉出適合的畫面,然後用相機定格,沒有好的觀察能力是不行的。這種觀察能力,不僅僅要體現客觀,還要體現主觀。

別人眼中的我、鏡子中的我、相機中的我,哪個最接近真相?

所謂客觀,就是其本來的樣子,是什麼就是什麼,所謂主觀,則是象什麼,那就代表著什麼。因此,這也是

最考驗攝影師的部分,也就是攝影師的視界,與攝影師的思想

。需要到達一定的高度,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總結一下吧,不管是哪一種“我”,其實都是主觀或客觀的印象,其實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沒有,

人其實最熟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也是自己

。而真正自信而強大的人,一定是對自己有著充分認知,並追求超我的那一類人,而不用去管別人眼中的“我”是什麼,走自己的路,讓他人去說吧!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