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如果要問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是什麼?可能絕大多數的家長會回答是孩子。如果再問,為什麼孩子是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那可能大家會說孩子是這個家的希望,他們延續了這個家並最終決定把這個家帶向何方?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這裡面其實包含了很多更深層面的道理:一個是人類壽命的侷限性,因為生命長度的侷限性,決定一個人健健康康的話也不過百年的壽命;另一個是能力的侷限性,人不可能無所不會、不所不精,什麼都神通廣大,什麼都手到擒來,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家庭都面臨要消失的恐懼,面臨生存的挑戰;第三個是思維與行為的習得侷限性,一個人的思維與行為是要一步一步習得的,而無法透過遺傳與繼承來擁有。

人類要獲得生存、發展的延續性,那怎麼辦呢?只能生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另一個自己。因為父母是過來人,他們懂得要想讓這個家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只有靠孩子自己來努力,但孩子小,他不懂這些道理,他就想舒舒服服,吃喝玩樂,他不懂家庭傳承與發展的道理。這就導致父母高標準、嚴要求,孩子磨洋工、軟抵抗,從而不斷上演家庭親子大戰,有的更是演變成家庭悲劇!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1、家長為什麼要逼孩子努力學習,因為孩子具有無限的潛能。

當今社會,學而優則仕的現狀仍然存在,你即使要考個普通的公務員、事業編之類的崗位,起碼也要大學學歷才能過那個報名的門檻,而且隨著社會知識化水平的提升,越往後越需要高學歷、高知識、高技能才能駕馭這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於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父母更想讓孩子透過學習來改變命運,社會留給人們最大的希望就是透過學習這條通道,還具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學習的重要性。

實際上,人天生的遺傳性智力因素並不是很大,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族經過6代遺傳,大家的平均智力水平基本趨於一致,也就是大家從生物人的角度來說,智力都差不多。所謂的智商高低,有很大一部分影響來自於外境,其中家庭教育就佔據重要的部分。我們古人也早就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只要是一個健康的、健全的孩子,他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有時候,所謂的笨孩子,除了大腦發育不全、大腦損傷、近親通婚遺傳導致的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大腦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訓練,就是後天的培養不足,他沒有掌握記憶以及大腦對資訊處理的運算技巧等。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說:“如果給我十幾個健康的、體格勻稱的嬰兒和我所設計的特殊環境,那麼,我保證能把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訓練成我想要選擇的那種型別的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鉅商;是的,甚至也可以把他訓練成乞丐和賊,不管他有什麼樣的天才、愛好、脾性、能力、稟賦,也不管他是什麼種族。”

雖然說,華生的環境決定論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他要的特殊環境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但,起碼說明了人的思維與行為的巨大可塑性以及人本身的巨大潛能。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家長才會讓孩子努力學習,以期透過孩子的努力實現潛能的激發,從而改變孩子自身以及家庭的命運。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2、生命的不可逆性以及知識與技能的可積累性。

一個人的生命就像一趟單程的旅行,你走過去了就無法再回過來,這世上沒有時間隧道,也沒有後悔藥,絕大多數的父母正是因為自己經歷過,所以才知道時光的寶貴以及懂得珍惜生命的資源。

但是,孩子不懂這些道理,他只會活在當下,怎麼快活怎麼玩,就把當下看作是真正的自己,他不會看到未來是怎麼樣的,他也不相信未來。因為知識的淺薄,導致認知的侷限性,他無法理解因果定律,但父母因為經歷過,他理解因果,他明白今天行為結果的疊加就是明天自己的未來呈現,所以,他們看到孩子沉迷玩樂、不負責任揮灑青春的時候,他焦急不安、痛惜難過。

而孩子美好未來所需的一切知識與技能都必須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努力獲得,家長無法替代,也沒有其他途徑可以不需要自己努力而自動獲得。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其實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命資源,也就是生命的時間、精力、智慧這些東西,這些生命的資源不分人種、不分家族、不分高下貴賤,每個人都一樣,壽命、體能、精力、智力大家都差不多。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同樣的生命資源,你用它來幹什麼,你的未來就會相應地呈現什麼樣的結果,你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用命為代價進行交換,你用命來打遊戲、刷影片、吹牛、聊天,你也只能得到當下的一時滿足。同樣的代價,你如果用命來拼命學習,你在未來就可能掌握一門新的技能、理解一個深的理論知識、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等等。當我們理解了我們每時每刻,所有的作為與思考都是在用命為交換的條件時,我們不妨想一想,我這樣的交換值不值?這個交換的結果是不是我想要的,還可能會有什麼樣更好的交換結果?

學不學習,努不努力,這其實是一個選擇題,任何人在做這道題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充分足夠的理由,只是因為有時孩子認知的侷限性導致他的心算不精明,他會被感覺矇蔽了心靈,讓感覺衝昏了頭腦。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幫助孩子學會算一筆人生的大帳,幫助孩子選擇一個最划算、最值得的交換條件,否則,真的變成爛命一條了。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3、逼孩子拼搏奮鬥的意義

這世上最毒的雞湯就是散養教子的謊言,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追逐快樂。這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有良好的受教育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之下讓孩子心情愉悅地學習和成長,基礎和前提條件仍然是教育,只是氛圍營造得很好、格局很大,而不是侷限於對孩子提出強制性的要求。

但是,我們很多家長沒有理解這個前提條件,在沒有讓孩子受教育的氛圍下,盲目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追逐快樂,結果是人性的趨利避害、追求快樂的各種慾望被激發出來了,而自覺、努力、拼搏、上進等等這些需要消耗人的精力、腦力來獲得的後天優秀品質卻被擯棄了,在沒有約束的條件下,哪個孩子會拼命努力學習呢?

教是教化,是讓孩子獲得認知,懂得世界與人生,懂得自己與人性,明白是非善惡,辨識對錯美醜,理解人生的意義與自己理想的追求目標。教化是讓孩子找到自我,並教會他實現自我的方法與途徑。

育是育成,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小粗到精,小無序到有序,從不堪重用到卓有建樹,這樣一個培養、訓練、撫育、管理的過程。

家長:我們想讓你往最好的結果努力,但也能接受一個平凡的你!

“教”是讓孩子有一個清晰而強烈的目標追求,讓孩子擁有實現目標的方法與技能。而“育”是實際實施的過程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就是孩子的無知與身體的感覺,因為孩子小,所見所聞少,沒有廣泛而淵博的知識,他對世界與人生的一切都不懂、不會、不精、不擅長,同時,還有身體的各種感覺的拖累與誘惑的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下正道,放棄心中的夢想與目標,而追逐當下的感官享樂與由自自在。

父母對孩子育成的過程中就包含管理的部分,父母應該跟孩子共同管理目標,或者父母做好孩子的配角,充分發揮這個神獸、這個精靈、這個靈性的生物體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如何實現預期的目標。

努力學習,拼搏奮鬥等等,說到底這些是孩子的事,父母如果變成自己的事,把孩子變成配角,透過威逼利誘、強制命令、約束控制等手段實施,反而會激起孩子起義抗爭。當然,父母也不能放任,放任就是管理失控。“逼”孩子努力學習也需要技巧和門道,管理也是一門精細課,這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下一節,正瀚說教專門與大家一起討論家庭教育中的管理這個話題。

楊振武說過:“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培養一個孩子應該像一個大師追求精品一樣,必有精雕細刻的過程,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