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說到人物塑造,相對於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描寫手段影視化作品更傾向於使用敘述的方式。首先要求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這個人格是人物自身的綜合素質的集合,而不是作者所牽引的。創作者賦予了人物某些特性,而人物決定著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也決定了人物。

其次,人物的形象不能刻板,這要求創作者用心地對待每一個角色。好的角色是有靈性的,絕不是臉譜化的,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這種扁平化的人物經不起推敲,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物都擁有著複雜的人性,

有著善與惡。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而往往人性的善惡能夠在一個角色上矛盾地呈現出來。再次,現實性的人物,要擁有清晰的日常語言。對白可以口語化也可以方言化。

這些也是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側面呈現。

最後人物的行為軌跡呈上揚性的發展趨勢,這也保證了故事的向前推進性。人物若不能達到上揚性的發展趨勢,也就說明了這個人物從頭到尾沒有任何的觸動與改變,那麼這個人物的設立絕大部分上來說都是失敗的。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點,塑造一個人物還離不開最直觀的形體、外貌。這些都是透過最直觀的視覺來對一個人進行符號化的塑造或者輔佐塑造人物的多重性格。下面就從角色外部特徵的塑造和內在特徵的塑造等方面,

來詳述現實題材作品中底層人物的塑造方法。

01

人物外部特質的塑造

創作者想要塑造一個人物時,為了保證角色更加的豐滿立體,第一步就要打造角色的外部形象,透過設定專屬於這個人的特定動作和外部特徵,讓這個人物更加符合創作者想要的角色定位,同樣的還可以促進故事的向前推動性。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第二步,是建立角色的人物關係網,無論是構建家庭關係或者戀愛關係或者社交關係,都是從各個方位來輔助塑造人物的。因為每個角色都不是獨立的,作為一種群體社會的動物,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擁有著各種人際關係。

最後一點,為了更加全面地塑造角色,還要透過人物的內部特質來呈現豐富的內心世界。利用角色的個性化性格特徵,角色處於天性與人性的掙扎,

來表達這個角色的真實自我面貌。

02

形體外貌與個性化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彭吉象曾在《影視美學》一書中表示,在影視作品中,“角色內在的心理活動與抽象的感情,也只有透過客觀存在的人物外觀造型、所處環境和攝影造型在畫面中呈現。”他從角色、環境、

等方面指出外在形式對一個角色內心的刻畫。

一個角色的客觀形象不僅是單一的符號化特徵,更是組成一個人物血肉之軀的必備因素。既能用來呈現一個人物的好惡,而且還能利用外觀特徵和服裝風格等條件來襯托其複雜性和特定性。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滕叢叢自編自導的影片《送我上青雲》中女主盛男就是外部形象刻畫成功的一個典型化範例,盛男在出場時始終是一身暗色裝扮,她戴著毛線的帽子整日素面朝天,蹬著利落的短靴,就像她自身的性格一樣,

低調,簡單,倔強

。她身上似乎始終缺乏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和豔麗。

這一點和她的名字與生活經歷也息息相關。長久困頓的生活與絕症的壓力。讓她漸漸變得麻木,可她就像一顆野草,始終有著一股韌性,即使揹負著悲劇性的命運也要一直向上,正如那首詞寫得那樣: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03

人物性格的外部塑造因素——環境

在過去的社會中,即使底層人民日子過得很苦,所受到的壓力很大,他們也能夠保持自己的狀態和處境,並且從未想過改變它。而到現代社會之後,我們聽到了更多的聲音,時代的變遷讓人們開始渴望改變。當人的思想開始覺醒,伴隨著不斷膨脹的慾望,焦慮感也隨之產生,

這種焦慮是無法實現慾望的渴望。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即使是底層的草根也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發財升官成為人上人,這也是我們之前所說的對自身定位的錯位,敢讓他們一味地對慾望過分苛求,而他們的下場往往會非常的慘淡,但無論使用什麼方式,

都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時,夢想隨之破滅

。而後導致的就是他們的價值觀崩塌,對道德的堅守和對法律的遵守在膨脹的慾望面前漸漸丟失。

當人性無法戰勝天性時,就會做出很多難以挽回的事情。正因為現實題材的作品非常注重於紀實性的表達,我們在呈現故事時才會更加真實地刻畫人性。

而所有的人性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比方說在《小武》中,作者認為最突出的不是它的故事情節,而是故事的環境。一個城市正在拆遷,重建鋼筋水泥裸露在外面,在廢墟中不斷地被敲打,這正是一個變遷的時代中城市所特有的樣子。

04

社會大環境對人物性格的氛圍培養

首先,底層的痛苦,來自於他們本身所在的惡劣環境中。這種極端的環境中,伴隨著落後,無知和掙扎總是能夠產生各種不幸。而這種不幸變成了一種符號,深深地刻在那個群體的生命中。這也是為什麼關注底層敘事的創作者們,

總是習慣把目光聚焦在這種環境中。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因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對群體性格的氛圍培養尤為著重。當一個群體所處的生活環境極其的貧困落後時,這也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個人對於物質條件和教育水平的需求。而缺乏教育和客觀經濟的支援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定是相對匱乏的,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渠道來,向整個社會訴說自身的需求,

這也是一種底層群體話語權的缺失。

歸根結底是他們所處的周身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例如影片《江城夏日》,就是藉助緊張的家庭氛圍來反思當下時代的變化。這其中包括整個社會體制的變革,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日益減少的土地和增加的人口,都讓大批人處在失業狀態,

和轉變的迷茫當中。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05

原生家庭生活圈對人物性格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家庭都對自身的成長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無論是父母長輩的行為舉止,還是他們的性格與態度,

都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子女。

很多強勢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有著過分的干預,這就導致了他們的孩子沒有自主性,處在這種家庭的孩子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卻缺乏屬於自身的獨特個性,他們大多沒有自我,這也就導致他們長大後沒有個人的立場,

變得唯唯諾諾,對他人言聽計從。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還有很多子女身上揹負著屬於父母那一代的悲劇性色彩,例如處在一個暴力的家庭中,兒童從小就深深厭惡暴力,但有意思的是,往往這些孩子長大後自身卻成為了施暴者,這也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干預。初在一個貧困家庭中,孩子從小變得節儉,懂事,

長大後卻往往更加沉默。

由於從小的經濟條件制約著他們,即使後來他們的經濟狀況好轉,也依舊學不會如何過正常的生活,偶爾還會報復性的消費。以上種種都是各種原生家庭或多或少對一個人的性格造成的影響。創作者在塑造人物時,通常會從他們的家庭關係入手,

而後擴大到他們的社會關係。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06

後天生存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固化

社會學家孫立平曾提出過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定義:“底層的陷落”,他在自己的書中寫著:“社會走向墮落時,窮人將與社會一同走向墮落,而他們墮落速度之迅猛甚至超過了整個社會墮落的速度。因為當整個社會崩潰時,窮人沒有任何的屏障與資源可以抵抗墮落的程序。”作者非常認同孫立平學者所講到的墮落,

是一個群體道德底線和精神面貌的共同淪陷。

現代化的意識形態影響最大的就是處在底層的人群,因為他們自身沒有任何的主觀意識,所有的思想都來自於社會給予他們的宣教,所以這群人懵懂而又盲目的被動接受的所有社會觀輸給他們的聲音在他們極端匱乏的精神層面中,

整個生存環境對他們性格的固化根深蒂固。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底層人群的落後不僅來自於他們經濟條件的“貧”,更來自於他們精神層面的“困”。當然,在這裡筆者不是說貧窮不重要,落後的經濟條件,當然是制約一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最首要的還是作者所說的困難。一個人尚且能夠適應糟糕落後的生活環境,而無法適應和抵抗困頓才是對一個人精神層面的致命打擊,

這是個人意志的致命缺陷。

例如影片《盲井》中,那些礦工根深蒂固的性格固化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無力去改變現狀,卻寄希望於自己的後代,他們希望後代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

用此來改變他們無法改變的命運。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07

人物內在特質的塑造

電影中人物的動作都是人物內心的外化和反映,因此,想要全方位地塑造一個人物,內在特質的展現是必不可少的。第六代導演作為現實題材電影創作的主力軍,和第五代導演的宏大敘事不同,第六代電影導演善於用個體命運的變化表達時代的變遷,

和底層敘事電影有共通之處。

顯然,賈樟柯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用底層敘事策略表達人生命運的掙扎與彷徨的主題,是賈樟柯電影在底層敘事策略的表徵之一。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與轉型,電影導演敏銳將時代洪流與小人物的個體命運緊緊結合,用視覺化的電影文字加以呈現,

冷靜、客觀、真實

的表達影片的命運主題。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如賈樟柯的電影:《小武》《世界》《天註定》等,都表現了大時代背景對底層邊緣人物的衝擊,

進而表達命運不確定性的命運主題。

08

人性中的善與惡

之前我們說過角色的特性可以透過矛盾衝突來豐富,而這種豐富也可以讓角色之間彼此賦予對方力量。我們與性格中各種各樣的矛盾動機、心理需求、人生目標,

以及自身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共存。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那麼這些條條框框加諸在一個人身上之後,這個人物自然充滿了很多欲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現實的壓力與道德的束縛會互相排斥。在這種矛盾中,人性的善與惡就展現出來了。我們總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善,是指自然狀態下絕大部分人初始的性格特徵,但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一帆風順,

逆境就成為了考驗一個人意志堅強與否的標準。

而隨著這種壓力的逐漸提升,會加劇將角色推向越來越困難的境地。這也迫使他們被動地做出越來越困難和危險的抉擇,直到他們暴露出來無意識的自我。當惡念佔據上風時,創作者常常會藉此來進行對人性的考驗,

從而進一步引發受眾對整個社會的反思。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09

現實主義環境下人物性格中的反思

人性本善,可眾生皆苦。苦難是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必不可少的。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著悲劇色彩,因為苦難通常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複雜、時代的矛盾,這些都能夠突顯某種生存處境。創作者們對極度痛苦的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況有著深刻的瞭解,

他們始終對人物的歷史命運進行考察和反思。

對於習慣描繪底層敘事的創作者而言,書寫苦難,就是在呈現真實社會的現實性。在這些創作者的筆下都凝聚著,對於這種現實的深刻反思。人的本性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具有諸如

貪婪,慾望,嫉妒

和憤怒之類的弱點。

對於影視劇中底層小人物形象,怎樣才能塑造得更加鮮活?

底層敘事作品在表達人性主題時,表現出剋制與救贖,極具批判性。影片雖然具有批判現實的態度,但同時具有“溫暖與柔和”的一面,利用作品展示現實中人性的弱點後,

總有一種傾向將反射作為跳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樂娛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