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前言

薛仁貴有兩個孫子曾背叛過唐朝,但他們都是身不由己,而且最後完美迴歸,並幹出了一番出色的政績,沒有辱沒薛仁貴的名聲。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薛仁貴一生功績顯赫,讓家族再次發揚光大。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其先祖為蜀漢蜀郡太守薛永,蜀漢滅亡後,薛永的兒子薛齊遷往河東汾陰居住。

薛齊有三個兒子,其中次子薛雕這一脈十分昌盛,因此號為南祖,他的四世孫薛安是北魏時期的著名將領,封為河東王,而薛仁貴就是薛安的六世孫。

我們可以發現,薛仁貴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家族歷史十分顯赫,他的祖父薛衍官至北魏御史中大夫,父親薛軌也在唐朝擔任過高官,而他則是家中獨子。

薛仁貴出生於隋大業九年(614年),他出生後不久父親薛軌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長大後家境十分貧困,只能以務農為生。

薛仁貴從小習武,有將才,但一直沒有機會施展抱負,後來他娶柳氏為妻,柳氏是個賢惠而有見識的女子,李世民將要親征遼東的時候,她對薛仁貴說,你才能出眾,現在正是發揮的時候,我聽說皇帝在招募驍勇的將領,你為何不去試試呢?

薛仁貴覺得妻子說得有道理,便離家到長安拜見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士貴,張士貴十分欣賞他,便留在在軍中效力。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遼東,在安地戰場上,薛仁貴表現出色,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隊圍困,他單槍匹馬挺身而出,斬殺了高句麗一名將領,並將其首級懸於馬上,高句麗將士因此膽寒,於是撤軍而去,劉君邛因此得救。

薛仁貴的表現給了李世民很深刻的印象,事後李世民對他說,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在隨後的安市大捷中,作為普通將士的薛仁貴表現出色,他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衝陣,所向無敵,最終與戰友們一起擊敗了高句麗軍隊,全軍斬殺兩萬餘敵軍,他本人也斬殺數十人。

太宗分命諸將四面擊之。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

由於這一場戰爭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所以他目睹了薛仁貴的精彩表現,因此他在戰後再次接見了薛仁貴,賞賜給薛仁貴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並擢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在隨後的戰爭中,李勣因為大放厥詞,說要在攻克安市城後屠殺城內軍民,致使城中將士更加齊心協力,唐軍因此損失慘重。

李世民對此十分不滿,後來他在唐軍班師回朝途中又對薛仁貴說,我的將軍們都老了,可以提拔的人中沒有比得上你的,你要好好努力啊!

返回長安之後,李世民便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保衛皇宮安全。

因為李世民的慧眼識珠,所以薛仁貴走向了成為名將的道路。

李世民去世後,給兒子李治留了很多文臣武將,但其中最特殊的一個,就是被火線提拔的薛仁貴了,這個後起之秀名氣特別大,很多職務比他高的人也都去拉攏他。

在整個李治執政時期,薛仁貴的表現都是相當不錯的,顯慶三年(658年),他第二次擊敗了高句麗,斬殺三千餘人;

第二年,薛仁貴再次擊敗高句麗,生擒大將溫沙門,並在當年與契丹作戰的時候生擒契丹王阿卜固,他自此威名遠揚,被李治封為左武衛將軍,河東縣男。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真正讓薛仁貴成為當世名將的戰爭,那就是三箭定天山了,他於龍朔元年(661年)率軍與十幾萬九姓鐵勒對峙,他連發三箭射殺三人,嚇得敵軍軍心動搖,他趁機下令發起總攻,最終將九姓鐵勒擊敗,擒其葉護(首領)兄弟三人。

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

擊敗九姓鐵勒對唐朝來說意義重大,自此唐朝失去了一個強大的敵人,邊境安全性大大加強。

由於薛仁貴作戰勇猛,功勞巨大,因此軍中開始傳唱說,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不過,在這場戰爭中,薛仁貴也有讓人詬病的地方,他將抓獲的俘虜妻女數十人私自納為小妾,並接受了九姓鐵勒的重金賄賂,這件事被人上書給李治彈劾,但李治念及他的功勞而沒有追究。

從666年到669年,李勣作為主將,薛仁貴作為前鋒將領,率領唐軍數次發起了對高句麗的戰爭,最終將高句麗徹底滅亡,薛仁貴在戰爭中戰功卓越,連克扶余川四十餘城,斬殺高句麗將士數萬人,佔唐軍總體戰績的近三分之一。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在此設定安東都護府,薛仁貴被李治任命為右威衛大將軍兼檢校安東都護(大致相當於代理安東都護),並封為平陽郡公,率軍二萬留守平壤。

那時候,高句麗軍民復國之心強烈,薛仁貴便在高句麗實施仁政,治理盜賊,贍養老人和孤兒,並大力提拔當地人才為官員參與治理工作,因此很快就穩定了局勢,大多數高句麗人甚至忘記了亡國之恨。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李治任命他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軍五萬進攻吐谷渾(在唐朝和吐蕃之間來回搖擺)和吐蕃。

起初,戰事還比較順利,薛仁貴率軍擊敗吐蕃大軍,但吐蕃心有不甘,發兵四十餘萬進攻唐軍,薛仁貴不敵,只得與吐蕃請和,以此來儲存主力,但當時唐朝如日中天,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他因此被貶為庶人。

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

但僅僅過了一年,由於高句麗在新羅的支援下發生叛亂,李治再起啟用了薛仁貴,任命他為雞林道總管,但不幸的是,他被新羅給擊敗了(可能是因為兵力太少),因此被流放到象州。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一直到開耀元年(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貴的功勞以及救命之恩(曾在萬年宮發大水之時將李治救了出來),再起啟用他,任命他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在隨後爆發的雲州之戰中,薛仁貴率軍擊敗突厥,斬殺數萬人,俘獲牛羊無數,取得了雲州大捷,這是他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因為他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時七十歲。

縱觀薛仁貴一生,他不但勇冠三軍,而且功績卓越,是唐朝不可或缺的軍事將領,堪稱一代名將,他的子孫也因此受益,成為了將門之後,也獲得了無窮的政治遺產。

薛仁貴的子孫為何造反,結局又如何?

薛仁貴一共有五個兒子,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大兒子薛訥和小兒子薛楚玉。

薛訥繼承了薛仁貴的事業,成為了一名武將,官至左羽林大將軍,在與契丹和突厥的戰爭中功績卓越,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李隆基手下愛將,也是演義中薛丁山的原型人物。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這裡要重點說一下的是薛楚玉,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薛嵩、薛崿。

薛楚玉其實十分平庸,他武功馬馬虎虎,才能也很一般,只是因為門蔭入仕,先是擔任幽州刺史,後來靠著哥哥薛訥的關係,得以升任范陽節度使。

大家注意劃重點,這裡說到了范陽節度使,正是後來安祿山擔任過的職務,范陽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地方。

薛楚玉擔任范陽節度使的時候,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他雖然才能一般,但跟父親薛仁貴一樣有雄心壯志,在任期間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

薛楚玉之所以要進行軍事改革,其實是他的哥哥薛訥倡導的,因為那時候唐朝府兵制開始走向沒落,薛訥看到了帝國潛在的危機,所以發起了轉向募兵制的改革,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開元二十一年,為了檢驗改革成果,薛楚玉領兵討伐奚和契丹,但以失敗而告終,保守派趁機對他進行彈劾,他因此被革去職務,以平民的身份回家養老,不久後鬱鬱而終。

薛楚玉雖然失敗了,但他的精神還是可嘉的,至少他為國家富強付出過努力,沒有辱沒薛仁貴的一世英名。

薛楚玉之後,范陽節度使這一職務被張守珪取代,而就在之前一年,安祿山被張守珪收為義子,並被提拔為偏將,他的人生開始起步。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在張守珪的不斷舉薦下,安祿山逐漸被唐玄宗熟知和賞識,於開元二十八年被唐玄宗任命為平盧節度使,並在張守珪去世之後,兼任了范陽節度使,時間是在天寶三載。

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那時候薛嵩、薛崿兄弟已經在范陽擔任校尉了,是安祿山的直屬部下,由於他們是名將之後,所以安祿山和史思明都很重視他們。

後來,安祿山透過認楊貴妃為母,並對唐玄宗進行巴結,又兼任了河東節度使,他因此手握三鎮節度使,是當時勢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而河東正是薛仁貴的老家,他的許多子孫都生活在那裡,也都被安祿山統治著。

從天寶十年開始,安祿山在范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暗中招兵買馬,打造兵器,儲備糧食,由於他嚴格對外封鎖了訊息,所以當時唐玄宗並不知道這件事。

據記載,薛嵩膂力過人,擅長騎射,性格慷慨豪邁,大有祖父薛仁貴的風采;而薛崿雖然隋饒稍遜於薛嵩,但也堪稱人中之傑,在范陽一代名氣很大。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之後,薛嵩、薛崿兄弟二人都被史朝義挾持,被迫參與了安史之亂,其中薛嵩被安祿山任命為相州刺史,薛崿作為他的副將輔佐他,二人一起留守後方,但被史朝義派人嚴密監視。

很顯然,薛嵩、薛崿兄弟只是安祿山用來當金字招牌的,其目的是為了告訴世人,就連薛仁貴的後代都造反了,大家還有什麼猶豫的呢?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將戰火引向中原,范陽作為他的老家則相對平靜,所以薛嵩、薛崿兄弟並沒有與唐軍作戰的經歷,這也使得他們後來有機會投降唐朝。

安祿山及兒子安慶緒、史思明相繼去世後,史朝義繼續作亂,但他最終在唐代宗寶應二年兵敗自殺,安史之亂接近尾聲,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依然在叛賊餘孽手中。

而早在安祿山起兵之初,薛嵩、薛崿兄弟就已經開始積極策劃投降朝廷了,他們在相、衛、邢、洺四州拉攏將士,並以準備進攻洛陽為名,招募了大量士卒,史朝義的眼線也被他們給欺騙了。

唐寶應元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發兵進攻洛陽,史朝義下令薛嵩出兵洛陽,但他以軍心不穩和糧草不濟為由拒絕,導致史朝義因為孤立無援而被朝廷軍隊擊敗,並在第二年兵敗自殺。

史朝義去世之後,僕固懷恩繼續向北進攻,逼近相州,薛嵩便殺掉史朝義的眼線,然後帶領二萬餘將士及四州百姓投降僕固懷恩。

起初,僕固懷恩並不信任薛嵩、薛崿兄弟,但後來軍中有史朝義的親信作亂,二人堅決予以打擊,將作亂者全部斬殺,僕固懷恩因此相信他們是真投降,於是上書朝廷任命薛嵩分別為相衛節度使,任命薛崿為副使,掌管相、衛、貝、邢、洺、磁六州(後來加入了澤州和潞州)。

766年,相衛節度使改為昭義軍節度使,由薛嵩繼續擔任,後來他又兼任了檢校右僕射和御史大夫等職務,並拜為開府儀同三司,封平陽郡王。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這裡有個問題值得思考,一個投降的叛將,怎麼會一路升遷,還成為藩王呢?

原來,昭義軍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著東、北各路節度使通向中原的通道,而薛嵩工作做得非常好,不但守住了這條通道,使昭義軍成為朝廷的重要屏障,還在當地休養生息,大力恢復生產,為大亂後的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另一方面來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嚴重,唐朝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團,往往會拉攏地方節度使,薛嵩受重視就可以理解了;而薛嵩也表現良好,對朝廷忠心,工作也做得出色,這才使得他的官職不斷升遷,還被封為了王爵。

時多事之後,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職,數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僕射。

不過,薛嵩的權勢也確實非常大,與其他節度使一樣,他擁有很大的自治權,皇帝跟他只是名義上的君臣關係,他曾上書朝廷封他年僅四歲的兒子薛平為磁州刺史,朝廷竟然同意了,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了,倒不是說薛嵩不忠心,這只是當時特殊環境下的一種產物,並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的。

772年,薛嵩去世,他的部將擁立十二歲的薛平為昭義軍節度使,薛平並沒有反對。

但奇怪的是,薛平很快就將職務讓給了叔父薛崿,自己則帶著父親的靈柩,連夜返回了河東老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唐朝律法規定,邊關主將去世之後,由其兒子或兄弟繼任,薛平年紀小,所以決定將位置讓給叔父薛崿,但一些將領試圖篡位,他們準備先擁立年幼的薛平為節度使,然後再實施作亂計劃,因此對薛崿進行排擠,導致薛崿無法正常繼位。

薛平雖然年紀小,但十分聰明,他現實假裝同意擔任節度使,等他上任之後,經過一番謀劃和操作,把叛亂者給處理掉了,然後將位置讓給薛崿,自己則帶著父親的靈柩返回家鄉安葬。

薛崿在擔任節度使三年之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舉兵作亂,他派人拉攏薛崿的部下牙將裴志清,裴志清率軍趕走薛崿,然後將相州(昭義軍治所所在地)獻給了田承嗣。

薛崿逃走後,上書朝廷請求入朝為官,唐代宗表示同意,同時任命薛崿的族人薛擇為相州刺史、薛雄為衛州刺史、薛堅為洺州刺史,但後來田承嗣攻陷了這幾個州,並將這三人的家人給殺光了。

再後來,薛崿入朝為官,其後歷史記載不詳,但大機率是得以善終了。

詔遣弟崿知留後,累加崿太子少師。大曆十年正月丁酉,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盜所將兵逐崿,舉眾歸田承嗣以叛。崿奔於洺州,上表乞入朝,許之。

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以上就是薛仁貴的兩個孫子薛嵩、薛崿反叛唐朝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畢竟他們的家鄉和工作地都在安祿山的統治之下,不參與的話,有可能全族被滅,所以頂多算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吧。

不過,薛嵩、薛崿雖然參加了安史之亂,但他們並沒有實質上的罪過,而且投降後表現不錯,對朝廷很忠心,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不算是辱沒了薛仁貴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