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黎鳴:從先驗邏輯到全息邏輯的試演

編輯:道可

前言:本篇小規模的提及了康德的先驗邏輯與《道德經》接洽的可能性,這裡先做一個前言說明。《道德經》有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忠信之薄亂之首”,黎更改後為“先道而後德,先德而後仁,先仁而後義,先義而後理,先理而後智,夫智,忠信之薄亂之首”。 道、仁、理屬於客觀規律性概念,德、義、智屬於主觀能動性概念,即“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 形式邏輯、先驗邏輯屬於描述自然界的“客觀性概念”。

節選自(《學會真思維》黎鳴的演講集合,原題目:邏輯思維的新思考)

正文:

先知極其崇尚信仰的真,哲人極其崇尚知識的善,聖人極其崇尚情感的美。

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人類的歷史也不例外

研究歷史的目的,正在於尋求這些因果,以及這些因果之所以成立的更深在的因果,中國人稱之為“道”,西方人稱之為“規律”。

此外,如何看待“道”或“規律”,也是大有問題的。關於“規律”,西方人總結出了不少的說法,諸如種種的“決定論”,例如種族決定論、地理環境決定論、暴力權力決定論、經濟決定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決定論等。現在看來,這一切單方面的決定論,全都是片面的,是缺乏真理性的,而這一切,又與他們西方哲學的二元論邏輯的思維方法密切相關。

重申中國的歷史,要提供重審人類歷史的新的思維方法

,以及新的社會和個人行為的指南——“道”或“規律”。

我的新世紀新人學的邏輯和理論,最簡單的表述是“陰陽、三行、六度”。或曰:“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陰陽而三行,三行而六度,六度而輪迴,輪迴而萬有。”具體說,即是把康德的先驗邏輯與老子的“三生萬物”相互嫁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邏輯體系。在我看來,西方哲學的思維,康德最高;中國人學的思維,老子最高。關於這種邏輯和理論的運用,在我已出版的《問人性》 和《問天命》 兩部著作中已有所涉及。

黎鳴:從先驗邏輯到全息邏輯的試演

先驗邏輯的提出者—康德

我認為,

邏輯、道是貫穿於物質、生命、人的生活以及人本身的一個最終的道理。

在具體的事情上,顯出不同的狀態,人們掌握這個道的方式方法不一樣,有的離得近一點,有的離得遠一點。比如說,一直到目前為止,中國人離這個道顯得比西方人較遠一點。但是現在有一種趨勢,西方人也正在偏離這個道,而中國人如果能夠一方面堅持發掘自己的良好的歷史遺產,而又能夠吸收西方人的比我們強的部分,我們就有可能做出新的綜合,那麼在新的時代我們就將可能比他們離這個道更近,在那個時候中華民族的文明就真正可能是崛起了。

我所說的邏輯跟你們在學校裡所學的那個邏輯有相同之處,但又不完全相同。他們的邏輯是具體的邏輯運算,而

我的邏輯不僅僅要運算,更是要成為一種思考的習慣,思考的方法,思考的工具

,讓你碰到了問題就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具體地去對待,具體地進行分析、歸納、綜合。你會發現我所說的一切都有一分為三和合三而一的規律。下面我會舉出很多例子。

我們回顧一下前面講的中國人思維的特點。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

撒網式的思維

,正是這種撒網式的思維,構成了我們中國社會的這種統一、和平的大環境文化的融合性。因此,英國曆史學家湯恩比說:人類世界未來的希望,就在於中國的文化給全球的人類提供走向融合的模式。

我認為,中國人今後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撒網式的,也需要尖刀式的(西方人的思維 編者),

因此,我們要保持陰陽五行的思維之長。陰陽不是中國古代的陰陽,而應是現代西方的陰陽,

真正把陰陽的邏輯發展到極端的是西方的邏輯

。電腦中運用的就是西方的陰陽模式,西方把陰陽理論發展到了今天電腦這麼高階的水平,已經能幫助人們做各個方面的工作了。所以要把西方的陰陽理論(即O 和1 的模式)搬到中國來。“三行”繼承了中國的陰陽五行的長處,更多地是繼承了老子的“三生萬物”的思想,這種啟發也與我對康德的哲學的理解密切地關聯在一起。把老子和康德以及西方的一些二元論理論融合,建構一種新的邏輯思維方法,這就是我對新思維的研究,我稱作人學邏輯的革命。

從“陰陽五行”是怎麼發展到了我的“陰陽三行”的呢?

“五行”最早出現在《尚書》 的《洪範》 篇,《洪範》 比老子的《道德經》 出現得早一一點。可以說,“陰陽五行”跟老子基本上是同時發源於《易經》 。《易經》 就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最初的發源地,而在這個發源地上生長出了老子,生長出了《道德經》 ,生長出了“陰陽五行”。《易經》 的最大的功績還是在保留了72個符號,正是這72個符號啟迪了老子,事實上在後來,也同樣啟迪了西方人萊布尼茲,促使他發明了二進位制數學,而二進位制數學又在今天更變成了我們的最重要的工具電腦的最基本原理。

黎鳴:從先驗邏輯到全息邏輯的試演

中醫的理論來源—五行說

雖然老子本身並沒有講形式邏輯,但是仔細分析老子,其實裡邊有形式邏輯的影子可以去挖掘。老子在講如下幾個概念的時候他可是有分寸的。你聽,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這段話提出了五個概念,道、德、仁、義、禮。我認為,還應加一個字,智,這樣一來,道、德、仁、義、禮、智,就剛好合成三對概念了。前面那句話也應加一句,“失禮而後智”。這樣這幾句話就全了: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智,夫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中國的概念詞彙都是陰陽一組,如道理、仁義、器物、東西都是兩個字,都是一陰一陽構成的概念。東西是什麼呢?一東一西,就構成了一切事物的指稱。然後道德,因道而後得,得即是德。可見道德也是兩個相反的片語成的概念,並不是共同的意思。道是客觀性的,德是主觀性的;仁和義,仁是愛,義是要發生的必然的事情;禮智,禮是相對的事物,實際上這個“禮”應該是“理”,但是

孔子把它侷限於“周禮”,這就妨礙了“理”的意義的誕生,智是某種絕對抽象的狀態。

這馬上就可以跟康德的概念接上軌了。此外我還認為,上面引用的老子的話中,“失”或許應該是“先”。這樣一來,道德、仁義、理智,不僅有結構,而且有順序。這三個概念每個都是陰陽兩個字,三個概念六個漢字,這六個漢字又各自有自己分別的含義。它們其實已經表達了“陰陽三行六度”的意義。

黎鳴:從先驗邏輯到全息邏輯的試演

《道德經》作者—老子

我為什麼要用康德來改造老子,要用老子來改造康德呢?因為他們有共同性,更存在互補性。老子的《道德經》 在表述之中本身有邏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邏輯。西方的邏輯是從什麼開始的呢?是從概念開始的,概念是從同一性開始。

同一性是什麼呢?同一性是不動,不變,從客觀開始,從空間開始,然後從概念到判斷。

判斷是一種動態,一種理解,然而再到後來,則是更動、更變的推理判斷。老子也是循序漸進,從簡單到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然後從無到有,從有到動,從動到變,從變到萬物,你看,這本身就是邏輯啊。不像八卦跳來跳去,跳得人們昏頭脹腦,什麼天地山澤風雷水火,這些東西之間是沒關係的,只是一個符號,沒有理解,不可能理解,你能理解嗎?三槓就是天,為什麼就是天?天跟地之間為什麼就變成了這樣一種固定的關係呢?這就是一種規定,你聽也得聽,你不聽也得聽,就是這麼回事,這就叫教條主義,也是標準的獨斷論。我說也對,我不說也對,說不對也對,說白了,八卦的卦名、卦辭就是不講理。《道德經》 是太講理了。然而《道德經》 的“陰陽”又怎麼變成“陰陽五行”了呢?這個“五行”實際上跟老子是兩條路,沒有繼承關係。而老子的這種思想呢,可惜到了漢代以後,尤其到了東漢形成了道教之後,就基本上完蛋了。

黎鳴:從先驗邏輯到全息邏輯的試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