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要讓苛求迷離雙眼(換一雙眼睛看世界)

看過一個案例:一個女士去心理診所看心理醫生,她告訴心理醫生她的問題在於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達不到她期望達到的標準,工作、房子、丈夫、孩子,包括她自己。她覺得這些都讓她忍無可忍。她感到自己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不要讓苛求迷離雙眼(換一雙眼睛看世界)

心理醫生就針對她的問題進行剖析、解釋,試圖找到解決方案。50分鐘下來,沒有任何效果。又約見了第二次。這次,在心理醫生說了好一會之後,女士終於說話了,她說:“醫生,恕我直言,這兩次談話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你能不能把你工作服袖口的那個要掉的扣子釘好,我們再談下去。”

不要讓苛求迷離雙眼(換一雙眼睛看世界)

我們說,這個女士的問題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人格。她對生活的要求已經完全達到了苛求的程度,並且已經內化為了一種人格,以致於在她求助的過程中眼睛裡依然不能映進“半粒沙影”。

追求完美是件好事情,但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就會因為太過苛求而看不到任何人生樂趣,生活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為,苛求的心態為你的眼睛設定了一個變形的參照框架,我們對於事物的判斷也就變得不真實起來。比如這張圖。你認為這兩個“小鬼”的影象哪個更大呢?

不要讓苛求迷離雙眼(換一雙眼睛看世界)

你的眼睛一定告訴你:顯然後面的小鬼更大些。但如果撤掉背景框架你就會發現上當了:兩個 “小鬼”的影象是完全等大小的。是框架誤導了你的眼睛。在物理刺激大小的簡單判斷中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之下了。

牽牽心理熱線網站上有一篇原創小文《投射效應:由己及人的“佛心自現”》引述了流傳甚廣的“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不要讓苛求迷離雙眼(換一雙眼睛看世界)

這個故事中的睿智超過哥哥的蘇小妹是否確有此事,已無處可考。但所揭示的道理,卻是有心理學依據的。上面那篇文章就明確指出:“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

心理學家們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

因此,

當我們用苛求的雙眼去看周圍世界的時候,看到的是處處不滿意,實際上投射出的是對自己的不滿意。苛求別人,實際上是對自己不夠有信心,是對別人可能苛求自己的擔心。

可見,苛求不光對於家庭關係、上下級關係和個體與群體的關係有不好的影響,對自己的心理也是一種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