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

宗次郎-故鄉的原風景

宗次郎-故鄉的原風景

04:43

未知來源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

前兩天爸爸在家族群裡,曬出來幾首爺爺在世時寫的小詩,沒想到一轉眼爺爺離開我們已經18年。

這幾首小詩寫於2004年新春佳節,84歲高齡的爺爺在衡陽縣楊家嶺叔叔家過年,大年三十的晚上,“火樹銀花不夜天,煙花飛舞迎新年”,看到家家戶戶都在歡歡喜喜、張燈結綵過年的熱鬧景象。

對於一個在民國期間出身,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又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此刻的爺爺感受著這片鄉土散發出來的勃勃生機和遍地歡喜,他的內心萬分感慨,萬分激動,於大年三十晚上做詩三首(樸男是我叔叔的小名)。

1

楊家嶺上度新春一

文:譚志治

樸男暫居楊家嶺,我在樸家度新春。

元旦之日兒孫聚,四代一堂笑吟吟。

八四高齡雖欠健,勝景怡情亦開心。

更喜神州鼎盛日,民富國強樂安寧。

希望殘喘能久續,怡養天和到百齡。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

2

楊家嶺上度新春二

文:譚志治

樸男營業楊家嶺,嶺上春光一派新。

我在樸家過春節,堂貽燕翼樂天倫。

熒屏耀眼歌聲脆,餐桌飄香酒味純。

八四高齡雖欠健,物華天寶亦開心。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

3

楊家嶺上度新春三

文:譚志治

楊家嶺上過新春,滿眼物華滿眼新。

嶺上樓臺別雅緻,苑中禮炮時飛鳴。

年燈盞盞爭輝煌,電臺頻頻傳佳音。

勝景煌煌悅我心,載欣載喜樂津津。

從爺爺的這三首詩中能感受到84歲高齡的他對現如今人們美好生活的高度讚賞,字詞中洋溢位他的滿心歡喜,對人間的熱愛和眷戀,以及盼望自己身體康健能活到百歲的心情。

2004年2月12日的清晨,距離這三首小詩的日子僅隔42天,爺爺心臟病突然發作一坐下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不了多久燕子就會在屋前嘰嘰喳喳地叫著,院子裡的桃樹和李樹也將盛開,可是爺爺卻再也聽不到,再也看不到了。

爺爺出生於1920年(民國期間),湖南省衡陽縣人,畢業於湖南省第三師範學校(坐落於衡陽市,家鄉人習慣稱衡陽三師),是一所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名老學校,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學校有“湘南革命搖籃”的美稱。

畢業後的爺爺在鄉里當了一輩子的教書先生,性格和善謙卑,是大家打心眼裡敬重的文化人。記憶裡的爺爺總是滿臉慈笑,溫文爾雅。

那時候的我們,二伯家、叔叔家和我們家都還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一個大院子,院子背靠青山,山半腰有一個曬穀場,往遠處看有一個養魚的大水潭。院子裡種滿了桃樹、李樹和桔子樹,院門口有奶奶最喜歡的菜園子。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

每次我們從外面瘋玩回到家,就能看到爺爺坐在書桌前寫寫看看。還記得在我13歲那年,我從爺爺的書桌前看到《紅樓夢》原著,我問爺爺能不能借給我看,爺爺爽快地答應了,也許就是那本《紅樓夢》在我心裡種下了一顆文學的種子。

爺爺走後,家人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爺爺無數的詩詞稿,在他退休後的那二十年的時光裡,文字陪伴他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春秋,有花、有月、有詩……

“不思量,自難忘”,在今天這樣一個教師節與中秋節重疊的特殊日子裡,彷彿又看到爺爺坐在窗臺下的書桌前,窗外綠意盎然,那是成片生長的綠苔,桌上攤開一本厚厚的書,幾頁素色的紙,墨色的筆筒裡插著幾支毛筆,幾支鋼筆,他時而靜靜思考、時而奮筆疾書的背影……

致中秋,爺爺離開我們18年,偶見小詩,彷彿爺爺就在眼前奮筆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