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運城:15人因盜掘古墓被判8年至20年不等有期徒刑

5月28日,聞喜縣人民法院對由該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5起盜掘古墓葬案進行集中公開宣判。張江北、周趙良等15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8年至20年不等有期徒刑。

運城:15人因盜掘古墓被判8年至20年不等有期徒刑

判決顯示,被告人張江北曾因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盜掘古墓葬,於2017年4月14日被夏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在服刑期間,又夥同他人先後3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酒務頭墓群、一次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郭古城及邱家莊墓群範圍內盜掘古墓葬,其行為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與前罪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合併,決定執行有期徒刑20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5萬元。

被告人張懋智、董成林、韓大愚、周紅獅、耿寶貴、封衛馬等人相互勾結,在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裴氏墓群保護範圍內盜掘具有歷史、科學價值的古墓葬,且在盜掘過程中致一名同夥死亡,其行為均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被告人張懋智、董成林二人預謀共同盜掘古墓葬,勾結被告人韓大愚聯絡公安幹警參與提供安全保護,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均屬主犯,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被告人韓大愚曾因涉及文物犯罪,被原運城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以投機倒把罪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刑滿釋放後5年內再次參與盜掘古墓葬犯罪活動,屬累犯,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被告人耿寶貴、封衛馬積極參與,具體實施盜掘行為,屬作用相對較小的主犯,周紅獅屬從犯,分別被判處8年到10年有期徒刑及相應的財產刑。

運城:15人因盜掘古墓被判8年至20年不等有期徒刑

被告人李元創、張明德、李文發、馮文利夥同他人盜掘具有歷史、科學價值的古墓葬,其行為均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被告人李元創、李文發曾因犯盜掘古墓葬罪被判處刑罰,具有前科。

被告人李元創多次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內盜掘古墓葬,屬主犯,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被告人張明德事前與李元創共同預謀實施盜掘古墓葬犯罪,積極尋找關係人提供保護,夥同李元創、李安平炒制炸藥,屬主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5萬元。被告人李文發在李元創勾結下,積極參與盜掘古墓葬犯罪活動,並具體實施盜掘行為,屬主犯,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5萬元。被告人馮文利受被告人張明德勾結,積極尋求時任文物大隊負責人柴振洋為實施盜掘古墓葬提供安全保護,案發當日,為作案人員提供巡邏時間和路線資訊,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屬主犯,案發後,其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經查證屬實,屬立功表現,可減輕處罰。被告人馮文利在判決宣告以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發現有漏罪,數罪併罰,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7萬元。

運城:15人因盜掘古墓被判8年至20年不等有期徒刑

被告人周趙良夥同被告人李雲發、何澤祥等人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郭古城及邱家莊墓群範圍內多次參與、實施盜掘古墓葬,盜取多件青銅器並銷贓,造成文物流失、古墓葬損毀,其行為均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且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周趙良系共同犯罪的組織者;被告人李雲發積極參與並聯絡人員,與參與盜掘古墓葬犯罪活動的公安幹警協調盜掘古墓葬的具體時間、地點,在現場監督出貨情況,向周趙良彙報盜墓情況,將所盜文物送給周趙良,在共同犯罪中起組織、指揮作用,均屬主犯;被告人何澤祥參與作案兩次,積極實施接送李雲發、下坑清貨、現場監督等行為,也系主犯,但作用相對較小。被告人周趙良曾因倒賣文物罪被聞喜法院判處緩刑,其在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應撤銷緩刑,數罪併罰,被判處有期徒刑16年,並處罰金人民幣43萬元。被告人李雲發具有前科,但與何澤祥歸案後均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屬坦白,庭審中自願認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11年及相應的財產刑。

被告人崔雲生夥同他人先後兩次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盜掘古墓葬,且其中一次造成3人死亡的後果,其行為已構成盜掘古墓葬罪。被告人崔雲生在他人糾集下積極參與,與他人共同實施盜挖行為,屬主犯,其雖能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但未能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實,不應認定為自首,其參與在烈士陵園盜掘古墓葬的行為屬犯罪未遂,庭審中自願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聞喜縣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以上5案,各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到庭參加訴訟。在審理過程中,合議庭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各項訴訟權利。庭審中圍繞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展開法庭調查。公訴機關出示了相關證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進行了質證,辯護人均充分發表了辯護意見。法庭堅持“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理念,嚴格執行“三項規程”,從嚴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和制度,認真稽核法定量刑情節,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各被告人罰當其罪、不枉不縱,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依法作出上述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