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親政,大權一旦在握,他連續做了3件大事:粉碎嫪毐集團叛亂;將牽涉其中的宰相呂不韋解職,歸於洛陽;囚禁母親趙姬於雍城。這裡不說嫪毐與趙姬,單表呂不韋。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嬴政)

呂不韋回洛陽後,本想專心務農,可他實在是專心不了。因為六國國君聽說他解職,紛紛派使者至洛陽,以高官厚為條件,求他出山。其盛況空前,司馬遷在《史記》裡描述:賓客絡繹不絕,道上站滿了人,一眼望不到頭……

這讓呂不韋感到害怕,他倒不是害怕六國賓客過多,會出什麼亂子,而是害怕此事被嬴政知曉。呂不韋最清楚嬴政此人心狠手辣,之前他禍亂後宮,又是嫪毐入宮的引進者,嬴政本有殺他之意,只是礙於他功勞太大,才解職了事。現在六國賓客都來洛陽找他,嬴政完全可以以通敵之罪賜死他。

果然,六國賓客齊聚洛陽的事傳到了咸陽,嬴政知道了此事,大為光火。嬴政認為:呂不韋此人太重要,他在秦國任宰相十二年之多,對秦國經濟軍事,內政外交,上上下下都瞭如指掌,若他意志不堅定,到了東方六國中的哪一國為相,對秦國統一大業定是極大的阻礙。按照嬴政一貫的作風與狠辣的手段,他認為最好的呂不韋,應該是死了的呂不韋。

可是,呂不韋在秦國功勳卓著,口碑又好,處死他不僅影響自己名聲,也影響大秦的名聲,更會令天下英雄寒心。所以,秦王嬴政希望以文人的“曲筆”手段,讓呂不韋“自願”自盡,又不露痕跡。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呂不韋)

於是,秦王嬴政精心製作了一封詔書。司馬遷在《史記

·

呂不韋列傳》中,如實記錄了這封信的內容: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注意這短短30字三句話的重大玄機。

最後一句“其與家屬徙處蜀!”是對呂不韋新的安排,要求他離開洛陽,遷往蜀地。但這並非嬴政心中所願;開頭兩句,是重責呂不韋,此二句用意極為深遠。

嬴政用了二個責問句:1、君何功於秦?2、君何親於秦?這兩句責問,如兩把尖刀,插進了呂不韋的胸膛。

要知道,呂不韋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嬴政責問的那二件事:一是他對秦國的功勞,包括滅東周國,修鄭國渠,編《呂氏春秋》,削弱趙國與楚國;二是他與嬴政的親近關係,由於他對嬴政的悉心教導,讓嬴政迅速成長,嬴政一直叫他“仲父”。這二件事,是呂不韋地位崇高的基礎,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現在,嬴政就是要推倒呂不韋心中這兩大精神支柱,既不承認他的文治武功,也不承認他與自己的親近關係。這相當於抽了呂不韋的筋,此後,呂不韋就算身體還活著,精神卻死了。那麼,他還遷往蜀地做什麼呢?那不就是個活死人嗎?如果呂不韋明白這一點,那他自殺是無疑的。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嬴政)

可見,嬴政有多狠。

詔書擬好後,秦國許多大臣都看了,但都沒有看出其中深意。大臣們糾結於將呂不韋遷往蜀地合不合適?因為呂不韋對秦國功勞之大,天下皆知,用“遷蜀”的方法來對待他,會讓天下英雄覺得秦王嬴政無情無義。

所以大臣們都不同意遷呂至蜀,也都不願意替嬴政去洛陽傳詔書給呂不韋。

這時候,李斯站了出來,他願意去洛陽傳詔書。而且,李斯還高調替嬴政解圍,他對群臣說:“大王這樣做,其實是對文信侯的保護。”

明明是傷害,怎麼成保護了?李斯的邏輯是這樣的:

呂不韋留在洛陽,對他自己非常不利。因為六國都派使者來請呂不韋,呂不韋就算意志再堅定,也難保他不會在某一天發生動搖。而一旦呂不韋動了出山的念頭,到了六國為相,必成為秦國的敵人,秦國必定會想法消滅他。

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所以秦王嬴政才把呂不韋一家遷往蜀地。如此用心良苦,難道不能說明嬴政是在保護呂不韋嗎?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李斯)

李斯替嬴政圓的這個謊,不可謂不高明。眾臣雖然疑惑,卻也不得不認可了嬴政的做法。可以說,李斯是一個“高階馬屁精”。

李斯本為楚國人,由楚入秦之初,先在呂不韋府中做舍人,後來呂不韋又將他舉薦給嬴政。公元前237年,嬴政因煩惱於外客與宗室之矛盾,一怒而驅逐六國在秦之外客,李斯揮毫而著雄文《諫逐客疏》,讓嬴政幡然醒悟,又迎回外客。李斯因此聞名於諸侯,職務也得升遷,做了大秦的廷尉。

然而跟隨嬴政日久,李斯已由智轉“奸”,凡事但求合乎嬴政心意,並不追求真與善。他既能猜中嬴政心思,又能為嬴政解憂,嬴政已離不開他了。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老年李斯)

很明顯,李斯早就看出了嬴政的心思,既不想親手殺呂不韋,又不想讓呂不韋活。李斯也認可嬴政的做法,於是親往洛陽傳詔。

李斯來到洛陽,與呂不韋尷尬相對。

為什麼尷尬?

昔日,呂不韋是李斯主人,現在,李斯來送曾經的主人上路,這不尷尬嗎?

儘管可以裝,因為詔書最終對呂不韋的安排是“遷蜀”。但不需要裝,因為呂不韋與李斯都是心眼明亮的通透人。

李斯宣讀了詔書內容,呂不韋表現平靜,波瀾不驚,實際內心卻翻江倒海。待李斯走後不久,呂不韋一邊看著詔書,一邊流著淚,一邊燙著酒,然後將毒藥放入酒中,坦然喝了下去……呂不韋知道,他沒有路可走了,他可不願意做一個沒有精神的行屍走肉。

大秦帝國3大高手較量:嬴政狠,李斯奸,呂不韋被逼自盡

(三個人難得在一起。中間為嬴政,左為李,右為呂)

《大秦賦》中,呂不韋死後,嬴政聽聞,流淚了,不知那是悔恨的淚,還是歉疚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