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01 人要有競爭意識

強強的媽媽這幾天有點焦慮。

為啥呢?

兒子各科都比較優秀,唯獨對作文不感興趣。為了這事,媽媽可沒少花心思。

她買了很多少兒讀物,希望能幫助孩子提高寫作能力,遺憾的是,強強寧願在外面玩,也不願讀,心裡有極大的牴觸情緒。於是,媽媽說,”你今天不把這些書讀完,就別想拿到零花錢!”

為了零花錢,雖然強強讀完了媽媽規定的少兒讀物,可是根本沒記住,寫作能力並沒有多少長進。

鄰居家的孩子亮亮與強強同歲、同校,同年級,喜好與強強完全不一樣,他特別喜歡看少兒讀物,還天天堅持寫日記。

有一天,強強的媽媽和往常一樣,給了孩子幾本兒童讀物,但卻對強強說,”亮亮這孩子真的很棒,他媽媽說,每次寫的作文都被老師當作範文,念給全班同學聽。而且,他每天都看很多少兒讀物。看起來亮亮比你要強多了,你連作文基本結構都沒掌握好。”

聽完媽媽的話,強強嘴一撅,雙手一叉腰,反駁道,”誰說我比亮亮弱,下次我也要讓老師念我的作文。”

說完就跑去看書寫作文了。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孩子只對感興趣的課程上心

生活中,和強強有類似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都很上心,基本不用別人操心,而不感興趣的卻置之不理、聽之任之。

可是,強強的媽媽是怎樣讓他乖乖地去學習的呢?

很簡單,她引入了必要的”競爭意識”。

透過競爭意識,強強的媽媽告訴他,亮亮看的讀物是他的2倍,強強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也是可以的,不會比亮亮差,於是在這種驅動下,主動去學習了。

人都有競爭意識,都希望自己能強於對手,哪怕比比不過對手,也不希望自己落後於對手。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競爭意識是人的天性

02 競爭意識是人的天性

生活中到處都有競爭,比如:

商場中的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紛紛對商品進行打折促銷;

職場中的個人,為了加薪、升值,而不得不努力做出業績,拿出令人滿意的資料;

家庭中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取得好成績,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

……

競爭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是人的天性。

美國心理學家多伊奇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人的這種天性。

實驗中的雙方,被分別是兩家運輸公司的經理。他們的任務都是同一個,即讓自己的車輛以最快的速度,從起點到達終點。誰的速度快,則錢就多,而且工作人員還要求他們儘可能多賺錢。每個人都有2條選擇線路。一條是個人專用線,另一條是公共的近道路線。但近道路線,一次只能通行一輛車。而要使用這條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種辦法,雙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人員告訴實驗者,必須交替使用近道路線,而且要留有一定的等待時間。但走近道路線遠比啟用個人專線更經濟、更有效。

實驗最終以被試者起點至終點的運營速度計分,分數高者獲勝。

實驗最終結果是:

雙方彼此都不願意合作。狹路相逢,相互僵持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偶有合作,但大多數都是競爭的結果。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投入競爭,不選擇合作

當工作人員問被試者,為什麼寧可投入競爭也不願選擇合作時,大多數被試者表示,自己希望戰勝其他競爭者,他們並不重視自己在測試中得多少分,即使得分少,也寧可選擇競爭,勝過他人,實現自我價值。

這個實驗證實了人們在心理上傾向競爭的論斷。

03 孩子該如何面對競爭?

有競爭不是壞事。馬雲曾說過: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

所以適當的、積極的競爭,能激發孩子的進取心 促進其更好地完成任務。

可是,作為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主動擁抱競爭呢?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當孩子面對競爭時,讓他們學會博弈

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讓孩子學會博弈。

什麼是博弈?

本意是下棋,指按一定規則,選擇相應的策略,獲得相應的結果的過程。

這裡以拔河比賽為例來說明。

假如博弈的雙方一個在A點,一個在B點,面對一場拔河比賽,那麼就有以下三種博弈的情況:

A與B相互作用。這是拔河中的真實情況,意思是,我這邊多一點,你那邊就會少一

點。這種博弈方式叫零和博弈。

A作用於B。這是一種特殊的拔河方式。當兩個人同時使勁拉住一根繩時,一方突然松

手,另一方就會開始踉蹌或跌倒。這種朝相反的反向使力的方式,叫反向博弈。

A與B同時放下繩子,握手言和,達成一致,這種叫正和博弈。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零和博弈

(1) 零和博弈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零和博弈形式莫過於拔河和下棋了,這種競爭方式,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上的。

比如,假定有兩組孩子拔河比賽,哪一組能快速拉倒對方,就能贏100元,反之,另外一方就輸100元,

其實,兩組加起來的共同收益是零,這就是零和博弈。

看起來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比如,假定小區里老王開了一家豆漿店,生意特別火爆;此時,老張也開了一個豆漿店。於是兩人形成了競爭關係,這就是零和博弈。

其實,老張應該考慮換一換,變成油條鋪,正好可以匹配他人的豆漿,達到共贏的效果。這就是正和博弈。喜歡豆漿+油條的客人,遠比兩家豆漿鋪的客人加起來肯定要多得多!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零和博弈的應用

仔細想想,在生活中,我們能夠扮演老張的機會其實很少,多數時,我們都是老王這個角色,陷於直接競爭中難以跳出來。

所以,與其如此,我們不如勇敢地面對競爭。如果遇到針鋒相對的情況,看清楚什麼是關鍵限制因素,之後就很容易贏得競爭。

比如,如果在小區樓下就有一家豆漿店,決定豆漿店生意好壞的關鍵因素是人流路線,那麼店鋪越接近小區大門,人流量越大,生意就越好。這時,可能另外一家店會採取降價或提升品質的方式,但對早上要急著去上學的孩子、要去上班的家長來說,意義可能並不大。

又如,一場考試,如果決定孩子考試的關鍵限制因素是死記硬背,那麼一些主動式的學習方法,可能在考試這種短期的收益中,就沒有死記硬背的效率高。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孩子間博弈

(2) 反向博弈

還是以拔河為例,在比賽中,雙方使勁拉住繩子時,一方突然鬆手,另一方就會開始踉蹌。別人越使勁,你越放鬆,反而會取得越好的效果,這就叫反向博弈。

反向博弈,一般會出現驚人的效果。直接把對方蒙掉,讓他瞬間敗陣。

比如, NBA決賽中,喬丹曾用過這種策略。一次比賽中,喬丹因接球問題,和對方發生過口水之爭,結果,下一場開始時,喬丹開始主動和對手擁抱,並誇讚對手,結果對手受寵若金,被蒙掉後,輸了這場比賽。

另外,反向博弈還有一種應用場景,那就是角色互換,這被認為一種比較高明的反向博弈方式,完了後,別人還不知道咋回事。

比如,爸爸給孩子佈置了課外作業,孩子不願意做,爸爸便反過來自己做,讓孩子來檢查。結果爸爸做了一遍,孩子開始認真地檢查爸爸做的作業,還列了相應的算式給爸爸講了一遍,只不過,讓他不明白的是,為啥爸爸做的所有作業,答案都不對。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正和博弈,相互共贏

(3) 正和博弈

雖然像拔河這樣的運動,比賽時,雙方不能握手言和,但在實際中,我們卻能與對方合作而讓雙方的利益達到最大化。也就是實現了1+1>2的雙贏效果。那麼,這種方式就是正和博弈。

上面舉的豆漿鋪的例子,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搞低效競爭,要尋求雙方的合作點,要把競爭對手轉為合作者,實現共贏。

美國潛能大師史蒂芬·柯維在《第三選擇》中,就提到過正和博弈。其中提到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一位母親,聽說孩子所在學校把音樂課聽了,她找到學校詢問原因,老師說是政府要求在閱讀和數學方面增加時間。

母親本想抨擊下政府,但突然有了個想法,對老師說自己有辦法能讓孩子同時上音樂和基礎課程。老師對這一想法也表示了肯定。

於是,這位家長與老師合作,開發了系列透過音樂教數學的課程。

家長愛音樂,老師喜歡研究,雙方的合作堪稱完美。

馬雲:最好的老師是競爭對手,讓孩子學會博弈,實現1+1的雙贏

合作的關鍵是什麼?

所以,你看,合作的關鍵是什麼,就是要敢於突破現有的限制,打造一種彼此融合的場景。

生活中,時刻都存在競爭,在面對競爭時,我們要鼓勵孩子,必須有競爭意識,靈活運用相應的博弈方式,實現與對手共贏。雖然這些博弈方式不過是博弈中的最基本方式 ,但是,只要孩子能有選擇性地把它們不斷應用到實際中,必定會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