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年夏天屬於古裝劇,《夢華錄》《星漢燦爛》《蒼蘭訣》等古裝劇收穫極佳的市場反響和口碑。隨後的一批當代題材電視劇的開播,卻罕有口碑佳作,然而,有一部題材相對冷門、陣容並非“頂流”的當代題材電視劇,卻非常值得一看——《麓山之歌》。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麓山之歌》海報《麓山之歌》聚焦於重工業企業轉型,以前幾年席捲重工業行業的“重工換金融”風潮切入,將“麓山重工”(虛構)這家萬人大廠中,從企業領導到科研人員、資深技工、年輕工人多個群體,面對危機時的處境、痛苦、迷茫,展示得淋漓盡致,並最終匯聚成一曲從時代陣痛到創新禮讚的復調交響。

根據中國視聽大資料(CVB)統計,《麓山之歌》在央視一套開播後,多日蟬聯收視率榜首,網播成績在多部大劇“夾擊”、宣發不足的情況下,也取得不錯成績,更在豆瓣上評分穩定在了7。8分。

該劇讓筆者想要推薦的原因,首先是其作為工業題材劇集的稀缺性。幾十年前,工業題材的影視劇並不稀缺,像《喬廠長上任記》《赤橙黃綠青藍紫》《車間主任》等作品都曾在電視熒屏上收穫觀眾的關注和好評。某種程度上,那個時期工業題材影視劇的流行,也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那個年代,工人是最值得羨慕和尊重的職業之一,然而幾十年後,職場劇中,律政、金融、網際網路從業者等公認的都市白領甚至金領階層成為影視劇主角,工人則從熒屏上悄然消失,即使有工業題材的電視劇,其人物塑造的重點,也往往不是普通工人,而是工程師、設計師,即使以普通工人為主角,其人物刻畫也流於刻板印象或者中產化。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麓山之歌》劇照另外,《麓山之歌》的可貴之處,在於對普通工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狀態、工作現狀的真實刻畫。前幾集中,女主因為升職無望,而提出辭職,“白領還能逃離北上廣,藍領只能逃離工廠”“時間、金錢、尊重,工人什麼都沒有”等臺詞,直接點出了一些普通工人的現狀。

編劇王成剛曾經在工廠工作,也做過記者,深度採訪過不少重工業企業。他在澎湃新聞的專訪中提到,曾採訪外賣員,得知這一職業群體中,不少人是曾經的工人。他直言,送外賣這一工作,工傷和患職業病的風險大,缺乏技能提升機會和升職可能性,“最多能做個三五年”,但仍然吸引了不少年輕工人放棄工廠的工作來送外賣,那麼,“我們的工業出了什麼問題?”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麓山之歌》劇照帶著這個疑問,和一份社會責任感,編劇試圖儘量展現出工人和工廠的真實困境,讓這個行業和群體重新回到觀眾面前,這無疑是一個逆市場潮流而行的選擇。

前文提到,當下影視劇主人公集體“白領化”“金領化”,究其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市場經濟重塑了社會價值觀,都市文化、白領文化成為文化主流,都市白領們也逐漸掌握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話語權。工人逐漸“失語”,退出了大眾文化產品創作選題的視野。能夠在當下的影視市場環境中,堅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難能可貴。當然,也要承認《麓山之歌》作為湖南廣電主推的重點主旋律專案,有了放手進行創作的底氣。

但主旋律題材,又是業內公認的難做,“站位”當然要“高”,但要避免“高處不勝寒”,主題當然要“大”,但要避免空洞口號,內容當然要“深”,但還得讓觀眾看得懂、喜歡看。《麓山之歌》能最終呈現出現在的創作水平,除了編劇王成剛的精心書寫,導演毛衛寧功不可沒。

毛衛寧此前也創作過不少主旋律作品,比如《功勳》中《能文能武李延年》單元,就得到觀眾一致好評。他非常擅長找到宏大主題中微觀的敘事切口,並輔以極具真實感的視聽語言,幫助觀眾進入故事。對於《麓山之歌》的視聽語言,毛衛寧一開始便確定主要表現方向:“人和機器的關係”。為了真實立體呈現“三工”的質感和美感,劇組在開機前拍攝了三天重工業機器,開機後運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多視角調整人與機器的比例和角度,讓兩者的關係變得更加細膩和耐看。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麓山之歌》劇照《麓山之歌》也存在其問題,這部劇確實不是“打著職業劇旗號談戀愛”之流的電視劇,但其專業性的提高也拉高了觀劇門檻。“德國工業4。0”“美國製造業迴流”“高壓柱塞泵”“掘進機主軸承”等臺詞一出來,觀眾沒點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度,沒點對工業技術的瞭解,真是看得一頭霧水。據悉,該劇在剛播出時,順流觀眾(開播時從接檔電視劇處存留下來的觀眾)僅存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按照過去的平臺經驗。觀眾留存率應該達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才能保證一個較好的收視成績。

電視劇一直被認為是比電影更大眾化、市場化的文化內容,需要考慮到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在當下影視劇的市場環境中,平臺和資方更是重視“全民向內容”的創作,想要將盡可能多的觀眾“收入掌中”,那麼相對應,適應這種“全民向內容”需求的創作,多半需要拉低劇集的進入門檻。並且,就當下市場而言,許多資方和製作方認為“年輕觀眾才是未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哪怕這種口味只是某種誤解和想象),才是創作的要務。因此,我們也在市場上看到了越來越多被詬病“低齡”“狗血”“簡單”的作品。但是,“是不是所有電視劇作品都不該有門檻?”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值得思考。

據骨朵資料的調查顯示,《麓山之歌》的受眾30歲以上人群佔比近八成,似乎側面印證了前述的某種“理論”。但是,年輕觀眾也會成熟和老去,生活中,他們逐漸會開始承擔更多責任,經歷更多挑戰,度過起伏的生活,隨著他們閱歷和知識的沉澱,他們也會需要更成熟深刻的作品,給予他們以共鳴和思考。而且,年輕觀眾真的不喜歡主旋律和嚴肅題材嗎?《覺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間》等作品的大熱,已經駁斥了這一點。年輕觀眾排斥的不是嚴肅和深刻,而是虛假和套路,是不用心的作品。如果作品本身就不用心,怎麼能要求觀眾用心觀看,用腦思考呢?即使今年上半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略顯疲軟,但近年來主旋律、現實題材影視劇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如果要健康長遠地發展,也許行業需要重新思考電視劇所謂的“門檻”二字。

《麓山之歌》:把工人和工廠重新帶回熒屏

《麓山之歌》焦俊豔單人海報最後,筆者私心要誇一下主演焦俊豔,全劇裡她那張幾近全素顏的臉就不必說了(真的好多年沒見過這麼樸實無華的女主角),關鍵是,據說她為了演好劇中優秀技工角色,從焊工到開挖掘機通通學了個遍,並且達到了相當熟練的操作水平,劇中所有工作場景都是她親自上陣,一邊表演一邊“開工”,難度可想而知,焦俊豔靠踏實不摻水的努力全部拿下。如果這樣的女演員多一點,想來都市劇裡的女性角色也能少一些懸浮。(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