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引言

《石室山詩》說道:“鄉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 鄉村一向是詩人眼中最為幽靜的地方,陶淵明曾經就有過這樣的生活,讓後世詩人羨慕不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城市更方便的生活,漸漸遠離鄉村。因此鄉村裡的人慢慢變得少了起來,而城市卻以人滿為患。同樣。也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鄉村,導致我國古代的經濟支柱,也就是農業經濟開始下滑。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帶動國家經濟復甦,在還沒有高新技術產業的背景下,便決定要先從農業經濟抓起。

但當時農村的人口很稀少,所以為保證農村有足夠多的人口,國家決定讓更多的知識分子到鄉下去奮鬥打拼。這也是溫鐵軍對於為何當年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的答案,國家經濟需要復甦,想要提升整體,那麼農業經濟就是基礎。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不過,對於中國讓眾多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他們認為這些知識分子有更多的知識,如果全部放在鄉下,這完全就是在浪費人才。

但對於這個問題,專門進行鄉村問題研究的溫鐵軍認為上山下鄉不僅是解決農村問題唯一解藥,也是緩解城市就業問題的最佳辦法。

1956年,中央提出相關的概念之前其實就有人進行了真實的實踐活動。

1955年有幾個北京青年就提出要去邊疆墾荒,而他們的這種去邊疆墾荒的行為也帶動了一小波人去農村和邊疆墾荒。而當這項政策正式公佈出來時,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離開城市,去往邊疆和農村支援。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為了支援和鼓動更多人的人加入到上山下鄉的行列中去,偉人也在這時發出了號召,他說農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且去往這裡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十分有必要。而在偉人指示之後,政府也開始大力號召知識青年去往農村工作和生活。

上山下鄉雖然看上去只是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但真的要適應農村的生活還是非常困難,尤其是一些沒有獨立能力的青年來到農村以後更加艱難,他們不僅要適應這裡的環境,還要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而後來上山下鄉活動結束的理由之一也有他們無法在農村獨立生活。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這些去了鄉村的知識青年並不是要盲目的在農村苦幹,他們也揹負著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被總結為三大差別,只有解決了這三大差別,才達到了上山下鄉的真正目的。這三大差別就是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的差別。然而,這些青年去了農村之後雖然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卻沒能真正解決問題。不過,既然上山下鄉沒能解決問題,當時為什麼又一定要推行這項活動呢?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其實還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急需進行經濟的發展,但當時的國際上並沒有能對中國施以援手的國家,反而還被美國抵制進出口,連蘇聯也將對中國的支援撤了回去。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按照中國當時的局面,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上,中國首先要完成對經濟基礎的建設。

而中國當時最大的經濟基礎就來自於自古傳承的農耕經濟,所以上山下鄉的推行就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上山下鄉這樣舉措之前,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農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而即便是當初的革命也是走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農村的發展也沒能跟上城市的發展,且遠遠落後於城市。

所以,想要農村真正的發展起來,就需要這些知識青年真正的去體驗農村生活。

只有真正地體驗到農村生活,人們才能制定一個符合農村發展的計劃,而不是之前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上山下鄉就是要從走到群眾中去,從群眾走出來才能真正促進農村的發展。

當年的“上山下鄉”有必要嗎?溫鐵軍:提升整體,農業經濟是基礎

這一次的活動也促進了很多文學作品的誕生。

像史鐵生、葉辛等作家都創作出了非常真實、非常動人的知青故事,這說明當時下鄉的環境也可以造就一個一個文學藝術家的誕生。

結語

雖然這一次的知青上山下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他也緩解了當時城市裡巨大的就業危機,而城市度過這一次危機之後也有了更好的發展。知青沒能完全完成任務,也說明從別的國家所學過來的方法並不完全適合我國當時的情況,要想重回巔峰,還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

參考資料:《石室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