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因為完全沒必要。之前經常看到一些回答如何系統學習中國歷史的文章、影片,這些答主,一上來就給人建議通讀《二十四史》原文。或者是人家想系統瞭解某個朝代的歷史,就給人推薦閱讀《二十四史》中對應朝代的史書原文,比如人家想了解漢朝,讓人家去看《漢書》《後漢書》,人家想了解宋朝,讓人家去看《宋史》,想了解明朝,讓人家直接去看《明史》。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好傢伙,你這是要幹嘛呀,直接給人勸退呀。 說實話,我很懷疑推薦這些書的人到底有沒有通讀過《二十四史》。我的觀點很鮮明,就是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原因也很簡單,我們在給他人提供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對症下藥,要根據他人的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建議。

大部分人想了解歷史,他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學點東西、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增加談資、對自己的人生提供某些借鑑等等,主要就是這些吧,這些目的都比較簡單、比較實用。根本就不是為了要做學術研究,不是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可能都沒想過要對某些內容進行多麼深入的瞭解,他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歷史。

你上來就給人家推薦《二十四史》。首先,大家知道《二十四史》有多厚嗎?大家看下這個體量,

這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非常經典的一個版本,這是32開簡裝本,全套共289冊,算上註釋和校勘記文字,共4600多萬字。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按照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每分鐘400字左右,一小時就是2。4萬字。假如每天你能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這套書,現在很多上班族,每天能拿出3個小時讀書,都已經都不多了,你要堅持不懈地連續讀1年零9個月,才能讀完。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閱讀速度和閱讀時間,算一下自己的。

這還只是純按照字數算的,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但是《二十四史》可是文言文,而且包羅永珍,雖然有註釋,但是大多數人閱讀理解起來仍然會存在難度,再算上查閱資料、理解、思考的時間,那就更多了。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這個體量,即使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歷史學者,也沒有多少人敢說自己通讀了《二十四史》。現在網上竟然有一堆人站出來,說自己通讀了二十四史,我真的是不知道該說啥了。

其次,不要以為《二十四史》都像《史記》中的有些世家、列傳那麼好讀,有些還有趣。你上學的時候之所以有些篇章被選入課本,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簡單、沒那麼難。但並不是所有的都是這樣的,《二十四史》中的有些內容,那簡直就是專治失眠。比如志,這個涉及到一個王朝的職官、禮儀、天文、曆法等,專業性極強、內容枯燥無比,理解難度很大。每個字你都認識,但是連在一起,你就是不知道它說的是啥。

讀起來絕對讓你頭昏眼花,都不要說一般人了,就是歷史學術圈的人讀這種內容都頭疼。我當初上歷史研究生的時候,讀《史記》中的《禮書》《樂書》,《漢書》中的《律曆志》《天文志》《五行志》。把我痛苦的,讓我一度覺得選擇歷史專業是錯的。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第三,《二十四史》雖然名聲在外,但是也並非是完美無缺的。受修史者的個人能力、修史時間、前朝留下的史料是否豐富等原因的影響,《二十四史》中也存在一些公認的史實錯誤,有些修得不好的史書,如《遼史》《元史》,更是錯誤一大堆。

一般人是沒有辨別能力的,他們在讀的時候必然是全盤吸收,以為是這都是歷史事實,從而形成錯誤的認識。

而且《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記載歷史事件,導致一件事分佈在不同的傳記裡,彼此重複、割裂等。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很容易弄混,讀起來也會很吃力,不利於形成比較完整的歷史脈絡。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綜上所述,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你建議他直接去閱讀《二十四史》原文,那不下於是讓一個只是想了解一下身邊物質的執行規律的人,只想學習一下物理科普的人,你直接讓他去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文,這誰能看得懂。最終的結果就是,讓他喪失興趣,覺得歷史太難了,不學了,於是乎,你親手扼殺了一個想要學習歷史的人的夢想。

因此,我的建議是,應該給這些人推薦一些專家學者寫得不錯的通俗性的歷史著作、朝代通史等,還有一些靠譜兒的歷史作家寫得歷史科普書籍、或者音訊節目、影片節目等,把他們引入門。

對於其中要求高一些的讀者,則可以推薦他們看一些深入分析型的通俗歷史著作或者學術專著,但是千萬別直接讓人家去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二十四史》的價值很高,是史學寶庫,但是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適合他人的。

我當初最早喜歡上歷史就是因為,小學四年級看得一套《中華上下五千年》,上下兩冊,還是拼音版的。我記憶中,這應該是我看得最早的一本歷史書,引起了我對歷史的興趣,以至於高中學的是文科,後來研究生的時候選擇了歷史專業。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看的歷史書也逐步深入,到了研究生的時候,主要就是看學術專著、專業論文、史書原文、原始史料了。我上研究生的時候,研究方向是秦漢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是必讀的,《三國志》也看過一些。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古書,還有很多的碑刻、考古挖掘出的竹簡等。後面這些都是非常枯燥無聊的,給大家感受一下,全是這種。所以它是有這樣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過程的。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如果當初我剛接觸歷史的時候,哪怕是在大學期間,你要是上來就直接讓我通讀《二十四史》原文,那估計就沒我了,我肯定看不下去,覺得太難了,我不配,我不學了。

所以一些人給普通人直接推薦通讀《二十四史》原文,我就不明白到底是為啥?有的可能是為了凸顯自己的高品位,你看我推薦的書多好,顯得好像我自己品位也好、學識淵博。雖然他自己很有可能都沒看過,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給別人推薦。

但是我覺得這是對他人不負責任的做法,對於大多數人,你推薦閱讀原文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而還會使他們喪失興趣。

還有些人可能是覺得閱讀原文,能夠不受他人的思想幹擾、免於他人對史書的裁剪,有利於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立的認識。

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到接受程度,這裡我們不去探討閱讀原典以及閱讀所謂的二手知識孰好孰壞,我們擱置爭議。我們只從最實際的情況出發,那就是: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

每個領域、每個學科,都透過閱讀原始資料、專業資料研究透嗎?不可能的。我們是一定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的,這個成果也許是學術著作,也許是通俗著作,但不

必要

一定要是原典。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尤其是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他們的需求是很簡單的。之前我和朋友聊過這個話題,我說不要瞧不起通俗作品,覺得沒有深度。我說我們自己是專門研究歷史的,能看史書原文、看學術著作、看原始史料等等。但是我們對不瞭解的領域,比如物理學、經濟學,而且我們只是想初步瞭解一下這些學科的一些知識,難道我們會去看這些學科的學術專著、看論文、做實驗嗎?不是吧,我們也看不懂啊,我們肯定是希望能夠有好的通俗作品,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當然這裡也得說下,如果你想在歷史研究領域取得成就,希望能在學界有一席之地。那確實是要下功夫的,不是看一些通俗歷史作品就能搞定的,包括網上的很多歷史科普影片,只看這些是沒用的。你必須要時刻關注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動態,你需要看論文、看學術著作,讀原始史料、史籍原文,這時候就要讀到《二十四史》了,甚至要實地考察等。

為什麼我不建議大多數人通讀《二十四史》原文?

有些人讀了一些歷史故事,甚至只是看了一些歷史劇、紀錄片,就覺得自己懂歷史了、喜歡歷史了、可以專業研究歷史了。等你真正去做學術研究的時候,你就知道,學術界研究的歷史和大部分人以為的、喜歡的歷史,完全是兩碼事。這個話題後續我們可以展開聊聊。

那什麼人要閱讀《二十四史》原文呢?做學術研究的人、重度歷史愛好者,有特殊研究需要的人等,我建議是要讀的。都通讀那不現實,但是對於涉及自己研究範圍的、研究朝代的,通讀對應的整個斷代史的原文,還是有必要的。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是有興趣,也可以選擇性地讀一些篇章,感受一下這套大部頭的經典之作。

最後呢,告訴大家一個我過去系統學習中國歷史的經驗和方法。先讀一套介紹整個中國歷史的通俗性通史著作(一般也就是兩本書的體量),對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更迭、時間線、重大歷史人物與事件,形成一個整體性、架構性的認知和了解。

然後再去閱讀每個朝代的通俗性歷史著作,每個朝代基本上也是兩本書的體量,這樣對每個朝代的瞭解就會更細緻、更深入。都讀完後,然後再對每個朝代其中一些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找到相關的專題性著作,再去閱讀,這樣你的瞭解就會更進一步。

這樣一步步形成對中國歷史的深入系統地瞭解,相當於是造房子,先打地基、再弄基礎架構,然後再去完善基礎設施,最後再裝修。

希望這個方法可以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