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曾用於生產新中國硬幣的衝餅機、民國“大無畏牌”手電筒、1920年生產的清花機頭、上海燈泡廠車間復原場景……最近,經過近一年改造提升的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完成“變身”,本月中旬將重新開放,觀眾可身臨其境感受蘇州河兩岸曾經工業林立的繁榮景象。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有數量繁多、分佈廣泛的工業遺產。資料顯示,曾經,沿“一江一河”兩岸呈連續帶形分佈的工業遺產數量佔全市總數的70%。但多位市政協委員實地考察後發現,“一江一河”沿岸的不少工業遺產都已被拆除,亟待對留存建築進行保護。

“特別是蘇州河沿岸的工業遺產,由原先的成片變成了一個個點,這是很可惜的。”2019年起,吳榕美等政協委員參與課題調研,一路尋訪、蒐集,幾乎跑遍“一江一河”沿岸所有現存的工業遺產。在調研基礎上,她和80多位委員聯名提案,呼籲政府統籌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最近,相關建議得到承辦部門積極迴應。

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今年我們首次舉辦了‘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攝影大賽,竟然收到了8000多組作品,很多人已經跟蹤拍攝上海工業遺產30年。”關注上海工業遺產多年的吳榕美,談起這個話題如數家珍。她告訴記者,自己對工業遺產的關注,起源於曾購得的上海市文物局2009年出版的《上海工業遺產實錄》,其中收錄了290個上海工業遺產,包括簡介、方位、地址和廠房、裝置的照片以及詳細的分佈圖等,“這些都是讓我們感到十分自豪的遺產”。

上海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我國的紡織、造船、機械、菸草、橡膠、鐘錶、光學等工業均發源於上海。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上海工業產值佔全國30%到40%。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國民經濟的143個工業門類中上海有141個,是我國體量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工業城市。2015年,市文物局公佈上海現存的工業遺產多達300處。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工業遺產承載著豐富的城市記憶,也體現了城市品格和氣質。“上海的工業文化對城市性格的塑造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吳榕美說,現在大家提到男女平等、契約精神等等,恰恰也和上海最早有大量工廠以及產業工人有關。

但上海工業遺產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蘇州河沿岸我們走過好幾遍,原先確實是成片的,現在走半天才能看到一個點位,只剩原來的麵粉廠、火柴廠、造幣廠等幾處。”吳榕美直言,近10多年來,上海工業遺產存量呈現遞減趨勢,特別是蘇州河邊工業遺產的數量已屈指可數。資料顯示,2009年時蘇州河十八灣沿岸有100多處工業遺存,如今留下不到三分之一。

更令人遺憾的是,即便是一些保留下來的老工業建築,也只剩了個空殼子。參與調研的委員們發現,有的工業遺產已經將原先老廠房的機器裝置拆除倒賣,比如,曾有啤酒廠將一整套老式流水線裝置拆除當廢銅賣掉,經人提醒後,又花費上百萬元重新做了一套新的當擺設。委員認為,工業遺產不能進行破壞性改造,更不能全部清空,至少要保留一些承載記憶的老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河兩岸的工人運動也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2021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董春欣帶領學生搶救性採訪收集上海船廠的工人事蹟,發現船廠工人中有早期中共黨員和烈士,他們將這些革命烈士和勞動模範的故事樹立在原廠房邊,得到老職工和家屬的高度讚譽。

吳榕美回憶,當時收集了許多老職工的物件進行展覽,“有些老職工是坐著輪椅專門來看展的,他們感到自己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沒有被歷史遺忘”。劉毛伢等委員也建議,要把蘇州河兩岸以工人運動為主要內涵的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傳承好,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為上海“紅色文化”品牌和“一江一河”文化賦能添彩。

開發也是產業轉型

談及工業遺產保護的難處,建築產權方和政府部門往往有一種顧慮:一旦確定要保護就“不太好開發”。因此也有人認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談工業遺產保護是“奢侈”的。2020年,記者參加市政協舉行的一場提案專題座談會時,一位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就直言問道:建築列入工業遺產名錄後,是否會帶來開發上的不便?

對此,委員們認為,保護不是不能開發,兩者並非對立關係,保護開發的本質是在保留建築原來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更新。調研中,大家發現,相較於蘇州河,黃浦江沿岸的工業遺產保護得更好,特別是楊浦濱江,仍有26處沒被破壞的老廠房和工業肌理。吳榕美對楊樹浦水廠的印象非常深刻,雖然經過更新改造,但其內部的老機組並未拆除,還打造了博物館用於展覽。更難得的是,這座具有百年曆史的水廠,依然承擔著為市民供水的職能。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正是這些保留下來的老建築,構成了提案的基礎,也給了委員們奔走呼籲的信心,m50園區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這座位於蘇州河畔佔地面積達35。45畝的園區,是信和紗廠舊址,廠區內保留有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築4萬多平方米,部分生產裝置也被保留下來。如今,這裡已成為一座吸引10多個國家100多家藝術機構入駐的創意園區。

“20世紀90年代粗紡廠停掉後,陸續有很多藝術家來到這裡開起了工作室,經過20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園區藝術生態。”上海交界藝術機構總設計師毛澤梅是最早一批進駐的藝術家,1997年就把畫室搬進了園區。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她的考慮是“廠房空間大,租金便宜,有利於創作”,而且“越是看著破破爛爛的地方,越引起藝術家的興趣,可以激發靈感”。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m50創意園區 毛澤梅 攝

毛澤梅還參與了m50園區的風貌保護和規劃改造工作。“這麼多年來,廠區的整體形態沒有太大變化,我們還保留了以前的電錶間、水塔、紡織車間等,這是我們在做設計之初就確定的,一定要保護好原建築的特徵,這是園區的魅力所在。”

當然,僅有建築是不夠的,由於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運維成本較高,若缺乏良好的“造血”機制,也將難以為繼。在毛澤梅看來,m50的保護開發,更可視為產業轉型的過程,從工人到藝術家,從紡織行業到創意產業,透過宏觀規劃和細節改造,營造出良好生態。

“現在,這裡入駐了很多大咖級的藝術家和頂級畫廊,還有各種充滿創意的工作室。”毛澤梅不無自豪地說,這裡幾乎每天都有畫廊、新媒體、快時尚產品的相關活動,“時尚+復古”也進一步吸引了更多藝術家和藝術機構進駐。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m50創意園區 毛澤梅 攝

“從開發利用模式上看,目前藝術畫廊和創意產業是比較多的,多為中小型規模的工業廠區建築改建或再利用。”研究工業遺產保護多年的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張松告訴記者,由於藝術空間運營成本較高,僅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最後仍要依靠市場機制以及周邊商業開發。“目前國內的文化需求仍然不如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充分,文化和商業要維持在投資者可以接受的比重,這需要相應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啟用文化藝術產業,為工業遺產空間運營提供更多支援。”

籌建上海工業博物館

如果說過去拆除工業建築是使“片”碎成了“點”,那麼如今上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則是重新“串珠成鏈”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處老建築的意義已超越某個點位,上升為“一江一河”濱水空間整體環境的組成部分。

“我們花了那麼大力氣實現‘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貫通,這是很不容易的成績。”吳榕美說,為了做得更好,將來的濱水空間不應僅僅是城市公園,更應當提升其人文性,讓人們不僅可以漫步,更願意駐足停留。聽一聽這座城市的故事,工業遺產就是最適合的載體。

這一觀點得到了多位委員的認同。委員們建議,將空置廠房透過博物館模式、公共遊憩空間模式與購物旅遊相結合,設計“一江一河”工業文化旅遊線路,透過挖掘上海工業的發展史,使大眾在“一江一河”遊覽駐足中認知歷史,用創意啟用工業遺產。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但是,由於工業遺產的保護還涉及產權等問題,落實到規劃層面,需要不同部門協同,而且由於部分割槽域整體功能定位不明確,也並未形成獨立的保護利用機制,這給相關執行部門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委員們建議借鑑德國魯爾區政府專門成立執行機構的做法,由政府統籌工業遺產保護。政府可透過財政支援或收購其行政邊界範圍內的工業用地,按區域一體化開發原則對散點景區統一規劃與開發。

最近,相關建議得到了政府部門的積極迴應。市文化旅遊局表示,下一步,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以“一江一河”沿岸為核心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加強工業遺產為代表的工業旅遊與水岸景觀旅遊等融合發展,充分挖掘“一江一河”兩岸具有工業旅遊開發價值的工業遺產等,創新工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形成具有產業規模、集聚效應、品牌影響力、旅遊吸引力的水岸工業旅遊發展區域,不斷推出工業旅遊精品路線。

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產“由片變點”令人惋惜!委員呼籲統籌保護“串珠成鏈”

m50創意園區 毛澤梅 攝

委員們認為,博物館是文化展示和旅遊的主要載體之一,建議借鑑國外經驗,建立上海近現代工業博物館群。市政協九三學社界別也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全面、系統展示上海工業發展歷程。在展覽定位上,上海工業博物館應當打造成為留存工業文明記憶、承載城市文化縮影、彰顯中國工業精神、國內一流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工業博物館,系統、完整、生動地展示各個領域上海製造的成果。

在最近市政協召開的提案專題座談會上,這一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迴應。市經濟資訊化委表示,下階段,將會同文化旅遊局等相關委辦局,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標準,以建設工業旅遊的新地標、工業記憶的承載地、工業文化的會客廳,打造集中展示上海工業發展的重要視窗等為目標,加強統籌協調,做好研究謀劃,有序穩妥推進上海工業博物館籌建相關工作。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