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農曆七月十五,一個獨特的中國傳統節日。這一天,是古時的秋收祭祖節日,是道教中祭祀亡靈的中元節,也是佛教中的盂蘭盆節,它是各種文化思想結合的產物,在千年的歷史中定型下來,成為民間俗稱的

“鬼節”

民諺有“七月半,鬼亂竄”的說法,傳說此日,鬼門洞開,孤魂野鬼趁陰盛陽衰,遊蕩世間。於是人們便紛紛在七月裡詠經作法,祭品焚紙,安撫無主孤魂,祈求平安。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唐代時期,中元節十分受到重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模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五十日止,觀者增倍……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

這一天,集市裡的熱鬧程度和七夕也差不多,賣的都是亡者的東西,也會搭戲臺唱戲,圍觀者相當多,人們還會出城祭掃,把紙錢堆成山那樣焚燒掉。

由此可見,古時人們把這個節日過得相當熱鬧、隆重。不過中國人向來更關注當下,並不那麼愛“鬼”,所以如今中元節雖然也傳承下來了,但相比起七夕、清明節來看,現狀並不樂觀。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相比起西方的萬聖節,中元節的影響力遠遠不夠,這大概也和中西方對待“鬼”的態度不同有關。

西方人少了層“敬”的心理,他們的萬聖節更迎合時代需求,營造出了一個搞怪、詼諧的節日氛圍,甚至有種狂歡感,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而中元節則有祭祀的習俗,形成了較為凝重、嚴肅的氛圍,是搞怪不起來的。

當然,中西文化不同,各有亮點。只是,二者相比起來的傳播效果差異,真是令人耿耿於懷。私以為中國的“鬼節”明明是可以成為更加充滿神秘魅力的節日的,但因為“鬼”始終被定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存在,是需要禁忌、迴避的,所以我們並不喜歡大肆宣傳這一傳統節日。

再對比旁邊的日本,“百鬼夜行”文化盛行,儼然成了他們的專屬。事實上,中國自唐代起,便有“鍾馗此日夜遊,鎮壓小鬼”的故事,這一習俗在南宋時漂洋過海,傳播到日本後,被其演變成為“百鬼夜行”。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日本 百鬼夜行圖卷

日本是不忌諱提起“鬼”的,甚至很喜歡這一神秘的、充滿別樣魅力的話題,於是誕生了許多相關故事、藝術創作,直到現代也依舊如此,藉助動畫大力輸出,如《百鬼夜行抄》《滑頭鬼之孫》《夏目友人帳》《地獄少女》等等。

我們古時也有不少所謂的“百鬼夜行”創作,比如各種鍾馗遊行圖。

鍾馗

是最有名氣的驅妖逐邪人物,在亦鬼亦人亦神這方面,他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清 高其佩 指畫怒容鍾馗圖

被尊為畫聖的唐代畫家吳道子,非常擅長佛道神鬼題材,也是描繪鍾馗的第一人,自他以後,鍾馗畫像便逐漸成了一個傳統題材。

南宋

龔開

《中山出遊圖》

是這方面的經典之作。龔開也是個喜歡畫鬼魅和鍾馗的“怪怪奇奇”的畫家,他的這幅《中山出遊圖》描繪的是民間傳說中,鍾馗和小妹出遊的故事場景。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畫中,鍾馗和他的小妹各被小鬼抬著坐肩輿,各色人物的造型描繪得誇張變異,眾鬼卒衣衫襤褸,神態各異,仔細看都各有特點,充滿了荒誕、詼諧的趣味。

他們的眼睛很有趣,圓鼓鼓的,這和傳統的眼睛描繪手法很不一樣,頗有種漫畫的意味。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元代

顏輝

也畫這個題材,他的

《鍾馗月夜出遊圖》

畫的是鍾馗在月夜中乘興出遊的場景。

這裡的鐘馗也不坐轎子了,直接

在鬼卒的肩膀上,後面有小鬼給他撐傘、擊樂,前面則是一隊上演各類雜耍的小鬼,他們皆醜態畢露,奇形怪狀。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這麼一個大隊伍在暗夜中緩慢奏樂雜耍前行,是不是也有“百鬼夜行”那味了?

明代

戴進

《鍾馗雪夜出遊圖》

同為相似題材,這次鍾馗是在雪夜巡遊,這算是一個創新點。

畫中的鐘馗同樣被眾小鬼擁抬,其四周草木蕭瑟,透出陣陣寒意。而鬼卒們撐傘攜劍,面目猙獰,肌肉線條誇張。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傳說鍾馗不僅捉鬼,還食鬼。明人趙南星在《笑贊》中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說是鍾馗專好吃鬼,生日的時候,他的妹妹給他送的禮物是這樣的:「酒一尊,鬼兩個,送與哥哥做點剁,哥哥若嫌禮物少,連挑擔的是三個。」

妹妹投其所好,送了倆小鬼供他食用,外加一個挑擔送禮的。妹妹還貼心地囑咐,要是哥哥不夠吃,就把那個挑擔的也一起吃了吧!

結果鍾馗還真的把三個鬼都送庖人烹了,擔上鬼便調侃挑擔的說:“我們死是本等,你如何挑這個擔子。”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丁聰繪

繪畫題材上,也常描繪這個主題。如

羅聘《飯鬼圖》

,畫中鍾馗衣冠楚楚地蹲坐在柳樹下等飯,眼睛直愣愣地看著食物。一旁有二鬼抓了幾個小鬼入甕,可知烹煮後便會成為鍾馗的腹中物了。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清代畫家

華喦

《鍾馗啖鬼圖》

更加直接,形象高大的鐘馗跟吃雞腿一樣,腳踏、手按著“食物”,一旁樹周圍還有被綁縛的、嚇得肝膽俱裂的“盤中餐”。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不過,雖然古時這類繪畫也不少,但似乎很少是直接或單純地描繪“鬼怪”的,通常都會說是在以鬼喻事、借鬼諷人。

如龔開的畫,因為他是宋末元初的遺民畫家,有亡國之恨,所以有些專家便認為他所畫的《中山出遊圖》是在表現他不願向無朝統治者低頭的“遺民氣節”,畫中的那些逢頭垢面的“鬼卒”,便是在喻指元朝統治者的奴僕們。

到了清代畫家羅聘這裡,應該就沒多少隱喻了,人家大多時候是真的單純在畫“鬼”。

羅聘是“揚州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以鬼趣圖聞名於世,他的《鬼趣圖卷》極有名,當初畫完之後廣受歡迎,為他贏得了很大的聲譽。

《鬼趣圖》

共8幅,對“鬼”的各種面貌情狀做了生動描繪。將短瘦肥長、奇形怪狀的鬼間百態畫出,內容雖然簡略,卻大有奇趣。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諸鬼的諸種情狀生動詼諧,有人認為,鬼趣即人趣,羅聘是在借鬼諷世,將人間事放大到鬼的身上,具有諷喻警世的意義。

不過羅聘本人表示,他的畫的都是自己親眼所見,他自稱自己有一雙“藍眼睛”,能夠“白日見鬼”,紀昀在《灤陽消夏錄》中便說道:“揚州羅兩峰,目能視鬼……所畫有《鬼趣圖》,頗疑其以意造作,中有一鬼,首大於身幾十倍,尤似幻妄。”

羅聘是以“鬼”圖出名的,還曾帶著畫四處找人題跋寫詩,再到說自己目能視鬼,可見他深諳營銷之道,很是能包裝營銷自己的作品,直到聲名鵲起後,更是多致力於“鬼”圖,可見也不全然都是諷喻之作。有時候,可以想得簡單點。

到了近代,畫家們也常有描繪這個題材,當然大多還是畫鍾馗為主,並不是直接畫“鬼”。

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的溥儒(溥心畬),書畫別有意趣,他也畫過一組8幅《鬼趣圖》,雲霧縹緲的山峰之間,幾道“鬼影”遠遠近近地顯現出來,這種朦朧形狀可太對味了。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他畫

“鬼趣圖”都別有趣味,有幾幅“送窮鬼”的圖甚至很可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中元節看中國繪畫裡的“鬼”,古人眼中的詼諧鬼卒,充滿神秘魅力

無論如何,“鬼”也是中國重要的一類傳統文化,與之相關的中元節更是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希望這個節日能更好地傳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