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簡述道教形成與發展

道教是發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最早由“祖天師”張道陵於公元2世紀創立,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還有另一種說法最早的道教,是由茅山派的“三茅真君”所創,由於茅山派最初大多隱修所以不顯於世。多數人認同“張天師”最早創立了道教,並且建立了組織嚴密的教團。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道教可分為兩大派,既“張天師”於漢末所創的“正一盟威道”,還有“重陽真人”於金代所創的“全真道”。

簡述道教形成與發展

接下來我們就先講一下“正一道”,“正一道”也稱“天師道”祖庭位於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祖天師”張道陵是漢“留侯”張良十世孫,張道陵曾做過江州令後辭官學道。先在洛陽北邙山清修,後攜弟子王長、趙升在雲錦山築壇煉丹。三年後丹成而龍虎現,此山遂改稱龍虎山。東漢末年人鬼雜處,巴人信奉巫教“淫祀”之風盛行禍國害民。張道陵遊歷蜀地,相傳“太上老君”降臨鶴鳴山,授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並賜玉印和斬邪劍,命為“天師”!次年“張天師”登青城山設壇作法大破巫兵,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盟誓,人鬼殊途不得滋擾。“天師道”創立後學道者日增,天師立二十四治,設祭酒等道官,傳道度人、大施教化。張道陵登仙后其子張衡繼為“天師”稱“嗣天師”,張衡羽化後其子張魯繼為“天師”稱“系天師”。漢末天下大亂張魯雄踞漢中,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於建安二十一年羽化。張魯羽化後第四代“天師”張盛,歸遷龍虎山建“天師府”,自此後“天師府”就成為了歷代“張天師”修煉起居之所。“正一道”以齋醮、符籙、養氣煉神為主要修煉功法,兼修丹鼎之術和雷法。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淨明、神霄、清微等符籙各派均屬“正一,”習慣上以“天師道”為代表。“正一道”的洞天福地中,龍虎山、茅山、閣皂山被稱為“符籙三山”。元代“天師府”被授予管理江南道教之權。三山“法壇”收歸“天師府”稱“萬法宗壇”沿襲至今。“正一道”繼承了“道家”的大部分哲學思想,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以“正一的”戒律相對寬鬆。可以食肉飲酒、娶妻生子,通常情況下“正一”弟子,被稱作“火居道士”。關於飲食方面的戒律有四不食,既狗、烏鱧、鴻雁、牛,這四類生靈代表忠、孝、節、義,不食是對其品行的肯定。和儒家“衍聖公”一樣“天師”之位世襲罔替,非張氏宗親不傳,至今已傳六十三代。

簡述道教形成與發展

接下來再講一講“全真道”,“全真道”,是王重陽於金代創立,是目前道教的主流教派。“全真”以“內丹”為主要修煉功法,亦兼修符籙,主張性命雙修、明心見性、苦己利人、全黃老之真。人們熟知的八仙中的,漢鍾離、呂洞賓還有全真七子,是“全真道”的主要代表人物。創教祖師王重陽,咸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道號重陽子,其人文武兼備、才智過人,《射鵰英雄傳》中的“中神通”就是以他為原型。金正隆四年六月望日,王重陽在甘河鎮遇呂洞賓授以秘法、口訣。遂在終南山修煉掘地穴而居,題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王重陽東出傳道先後收全真七子,創“全真道”自此名揚天下。陝西“重陽宮”是“全真道”的祖庭,比較著名的宮觀還有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山東煙霞洞等。“全真道”創立後逐漸融合了太一道、真大道、金丹南宗等流派,“重陽真人”羽化後其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相繼掌教。“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萬里,規勸成吉思汗罷戰退兵,“一言止殺”的事蹟更是被廣為流傳。自此“全真道”得以空前發展,一度有天下道士半全真之譽。全真七子先後傳道並開宗立派,“全真”遂分龍門、隨山、遇仙、華山等派。到了明代皇帝大多信奉“正一道”,“全真道”開始衰落,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清初。“全真龍門派”道士王常月,整理了“全真道”的科儀、戒律、著《龍門心法》。並效彷彿教開了天仙大戒,使道風大振被稱為“中興之祖”。現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會長、理事,大多由“全真”道士擔任。“全真道”特別是“龍門派”精持戒律,須戒葷、戒酒、束髮加冠,冠巾是成為“全真”道士的標誌。全真”均為出家道士提倡出世修行。主張三教圓通,以《道德經》、《心經》、《孝經》為必修經典。

簡述道教形成與發展

相較於兩派治教宗旨,“正一”教義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損天性、不逆大道。“全真”的戒律可以很好的約束門下弟子,但又好像背離了“道法自然”的初衷。特別“龍門派”在王常月道長開了天仙大戒之後,如此持戒便與佛門無二了。雖是三教平等,道教乃太乙玄門自上古傳承至今,是華夏文明之根基,與西方釋教略有相通,但終歸不是一回事。不損天道,不違人倫,自然無為才最真切!

簡述道教形成與發展

後學雖皈依天師府,但對“全真”所提出的思想亦不反對,特別是“內丹”學說和苦己利人的主張。兩派之間雖互有攻訐、互有較量,皆因傳道方式不同,萬法歸一,天同一道,人分南北“道”可有南北?在下初學,文中若有言語不當之處,還請諸位道友仙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