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眼下,烏克蘭是世界關注的焦點。而我的腦海中不斷閃過那些閃耀在烏克蘭星空中的藝術巨匠。這片位於歐亞大草原西緣的疆域是東方和西方相遇之處,也是許多文學鉅作、著名畫作的誕生之地。

享譽世界的列賓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這所學院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列賓,而列賓正是出生於烏克蘭。小時候,我被美術課本上的那幅《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深深震撼,當時並不清楚攝人心魄的是什麼,多年後再欣賞這幅作品,方才感受到作品的精妙技法背後的深刻寓意。畫面上,沙灘的起伏和河灣的轉折巧妙地烘托了11位縴夫雕塑般的形象,整幅畫有強烈的壓抑感,空曠的空間將觀看者的視線引向縴夫,他們孤獨、惆悵而無助,而形態又如此健碩。可以想見,一百多年前,列賓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所暗藏的那種不屈精神,不斷引導、鼓舞著當時的勞動人民。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列賓與托爾斯泰的友誼持續30年之久,據說他為托爾斯泰畫過70多幅寫生作品。我看過幾幅列賓筆下的托爾斯泰,有寫作中的托爾斯泰,有坐在長椅上、躺在病榻上的托爾斯泰,其樣貌非常生動,難怪其中一幅被托爾斯泰本人認定是自己最好的一幅肖像。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在烏克蘭的許多地方,都矗立著同一個人的雕像。那是大名鼎鼎的烏克蘭詩人、現代烏克蘭語的奠基者——塔拉斯·舍甫琴科的雕像。出生於基輔的舍甫琴科也和列賓一樣,在作品中表現出對底層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作品於20世紀20年代被引入中國,魯迅、郭沫若、茅盾等都曾翻譯過其作品。1845年,他寫下抒情詩《遺囑》,那時他又一次回到故土烏克蘭,目睹了烏克蘭農奴的悲慘生活,便完成了詩集《三年》,《遺囑》是其中的名篇。

“當我死了的時候,把我在墳墓裡深深地埋葬,在那遼闊的草原中間,在我那親愛的烏克蘭的故鄉,好讓我能看得見一望無邊的田野,滾滾的第聶伯河,還有峭壁懸崖”(戈寶權譯本),這種浪漫主義的表達飽含悲涼,但悲涼又被豪邁的激情和強烈的憧憬所壓倒、稀釋。詩中有對個人自由的嚮往,有把“小我”融進人類解放事業的期待,也有號召人們“把奴役的鎖鏈粉碎得精光”的願景。舍甫琴科在逝世前一年所寫的《自傳》中曾講過:“我的生活的歷史,組成了我的祖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從他一生中所經歷過的苦難來看,這句話並不為過。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米哈伊爾·顧依達是烏克蘭當代最具實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現代派油畫作品充滿情感且十分美麗。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是庫班河畔美麗的大自然,那裡有成群的馬兒、靜靜流淌著的河流,有人與人之間的高尚友誼,所有這些都成為其作品的核心,更讓他對繪畫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確立了一貫的準則——人應該將美帶入世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顧依達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創作、講學、舉辦展覽,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作品。我看過他筆下的杭州,那些江南民居、荷花、小孤山和人物,帶著一種陌生而新鮮的視角,也讓人依稀能感到這個“老外”似曾相識。顧依達說,他非常喜愛中國,喜歡這裡的人、自然風光、習俗、飲食和語言。他向中國的大學生傳授歐洲流派的油畫、素描作品的創作方式。同時,他也在不斷深入瞭解中國的豐富文化,從而豐富自己的創作,中國和烏克蘭的古老文化中的相通之處,令他驚喜而著迷。

仰望烏克蘭星空中的那些“巨匠”,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

遙望這片星光璀璨的藝術星空,東方與西方的審美融會、思想與文化的交流碰撞,閃耀出奪目的光輝。而唯有和平與愛,才能庇佑藝術的瑰麗與絢爛!

欄目主編:黃瑋

本文作者:魯荻悠

文字編輯:欒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