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故事情節不復雜,就是講述了一個家庭裡,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本來是很好的小夥伴,但在一次兩人獲得了風箏冠軍時,哈桑被人欺負了,阿米爾並沒有替身而出,之後還用歧視的眼光來打量哈桑,最終兩人分別,多年後,阿米爾知道自己和哈桑居然是親兄弟,便踏上了尋找哈桑孩子的旅程。

電影拍得據說沒有原作小說那麼感人,不過我沒看過小說,只能順著電影說說。

先說這個風箏遊戲,就是阿米爾很擅長把別人的風箏勾斷,然後哈桑很擅長順著風箏的影子找到被割斷的風箏,遊戲規則是風箏誰找到就歸誰。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男主阿米爾的小僕人哈桑是哈扎拉人,是個在阿富汗飽受歧視的民族,當然人數其實不算少,跟咱們中國的少數民族不可同日而語。

阿米爾其實和哈桑一直很要好,在風箏遊戲上也算配合的天衣無縫,但阿米爾的性格比較軟弱,遇到事情基本屬於縮頭烏龜,哈桑則一直很保護自己的主人,在開始阿米爾並沒有歧視過哈桑,覺得這是自己最好的夥伴。

可為啥哈桑被欺負之後,阿米爾不僅不出手相助,還產生了歧視呢?

這就和我標題和文章開頭所說的道理是一致的了。

哈桑被欺負,其實那時候,阿米爾第一次對於自己的軟弱產生了懷疑,因為以前他軟弱也有哈桑來保護,那哈桑被欺負了呢?

阿米爾用行動選擇了不保護,用謊言掩蓋了自己的軟弱。

當阿米爾第一次真正地意識到,軟弱會傷害到自己最親近的朋友時,當阿米爾第一次意識到軟弱是如此糟糕的事情的時候,他選擇了我所說的那種自我保護機制。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用謊言和歧視來對待這個曾經最忠實的夥伴,以此掩蓋內心的痛苦、自卑和愧疚。畢竟相比於運用謊言和歧視,後三種要克服起來,明顯難度更高,需要承受的痛苦也更大。

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是去努力改正自己,提高自己的原因,因為自我欺騙明顯比改正自己和提高自己要容易得多。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當然,特別愛聽毒雞湯的女性,也和這種思維是類似的,毒雞湯一般會強調你已經足夠好了,然後只是等著該出現的人出現就好了。

其實依舊是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所以,人們都願意去選擇簡單的來做,而不是難的。

不過故事中,把哈桑設定成阿米爾父親私生子這個設定,或許會減弱那種贖罪感,和對歧視這件事的批判感。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看完電影之後,總有一種邏輯縈繞在我腦子裡,阿米爾在後來並不是因為對歧視朋友的愧疚而去完成救贖之旅,而是發現自己本來歧視的哈扎拉人,變成了和自己同一個民族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兄弟,才產生了更多的愧疚。

當然這可能也是電影並不如小說動人的原因之一,成年阿米爾在回巴基斯坦之前的這段時間裡,電影幾乎對愧疚沒有任何展現,只是在說阿米爾娶妻,父親病重的事情。

後半段回到巴基斯坦之後,阿米爾知道一切的時候,愧疚才爆發,有些突兀和生硬。

《追風箏的人》戳中了人們懶惰,不願意自我審視缺點等心理

很可能小說更精彩,結構和鋪陳也更到位,不過整體來說,依舊是個非常不錯的電影,後期後半段阿米爾拯救自己侄子的場景,當然願不願意看到塔利班就是這德行,就要看你對自己的欺騙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