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深刻性。首先,俗語文學化的深刻性在於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作詞十法”中指出,“未造其語,先立其意;語意俱高為上。”立意高超脫俗,並非平庸鄙見,出語才能俗而不俗。即如中國古代戲劇曲文中常用比喻手法,描情狀物,寫人表意。不管是明喻、暗喻,抑或借喻,都以文淺意深為上。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滾繡球〕曲一向為人傳誦,就是因為竇娥將朝暮懸於天空的“日月”比喻君臨天下的皇帝,將鬼神比喻成掌握百姓生死大權的官吏,把天地比喻成能夠分辨清濁的清官,但是“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的嚴酷現實,使她清醒地認識到貪官汙吏賢愚不分,清濁不辨,封建說教宣揚善惡有報,但是善良無辜者卻慘遭蹂踐,死於非命;行兇作惡者,卻逍遙法外。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因此,她呼天搶地,痛苦呼號,對封建等級社會提出了強有力的控訴。整段曲文,通俗易曉,即使其中唯一的盜拓顏淵的典故也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她對封建社會的本質的深刻揭示,聳觀聳聽,感人肺腑,毫無浮淺鄙俗之感。曲中的比喻、排比,顯系文學加工。他如《陳州糶米》中張撇古斥罵貪官汙吏為“都是些吃倉糜的鼠耗,咂膿血的蒼蠅”,把忍無可忍、終於挺身反抗的百姓比喻為“柔軟莫過澗溪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聲”;《琵琶記》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咽》中兩支〔孝順歌〕,把趙五娘與蔡伯嘈比喻成“糠與米”等,都是俗而不俗、深刻感人的形象比喻。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再者,俗語文學化的深刻性還在於它具有犀利的諷刺力量。本來,周德清是將“譏消語”視為劇中“不可作語”,主張不宜用的。不過,他又說,“譏消語,諷刺,古有之。不可直述,託一景,託一物可也。”(《中原音韻》)古代戲劇中,也選用過一些歇後語,大多為插科打諢,以增強戲劇的娛樂性,但有的也是譏消語,具有深刻的諷刺力量。雜劇《陳州糶米》第一折,“(楊金吾雲)俺兩個清似水,白如面,在朝文武,誰不稱讚我的?(正末唱)〔上馬嬌〕哎,你個蘿蔔精,頭上青。(小衙內雲)看起來我是野菜,你怎麼罵我做蘿蔔精!(正末唱)坐著個愛鈔的壽官廳,麵糊盆裡專磨鏡。(楊金吾雲)俺兩個至一清廉有名的。(正末唱)哎,還道你清,清賽玉壺冰。”在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百姓,幾至相食之際,權豪勢要劉衙內之子小衙內、之婿楊金吾名為賑濟災民,實際卻是私提銀價,小鬥出集,摻糠使土,從中苛剝。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因此,劇中透過他們自己和張徶古之口,予以諷刺揭露。整段曲白,用了三個歇後語,“蘿蔔精,頭上青”,歇前歇後兩部分完整運用;“清似水,白似面”,則省略已為人熟知的歇後部分“水面打成一片,糊塗成一個蛋”;“麵糊盆裡專磨鏡”,也是省去了歇後部分“越磨越糊塗”,這就將通俗生動的俗語,變成了深刻諷刺貪官汙吏的文學語言,自然富於表現力。另外,俗語文學化的深刻性還在於啟發聯想,引人深思。一般說來,某些俗言理語,看似平淡無奇,但在經過文學加工之後,能夠引人深思,給人啟迪,也就俗而不俗了。雜劇《燕青博魚》第三折中,燕青讓燕大親眼目睹了楊衙內與燕大之妻王臘梅通姦的事實,要替燕大將姦婦殺死,燕大貪戀“寒冬焐腳”的情意,猶豫不決。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結果為逃走的姦夫楊衙內領兵前來將燕青燕大綁了,要“下在死囚牢裡”,於是燕青唱道“則你個紙做的瓶兒,怎拔乾的井;蠟打的鍬兒怎撅就的坑……只等的高叫開刀和那聲,方才道悔不當初,你可便懲時節省”。前四句既是比喻,又是兩個歇後語。一旦用於曲中,便能深刻揭示不能姑息養奸,否則便要貽害自身的人生哲理,能夠使人聯想起日常生平經歷中耳聞目睹的類似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優秀劇作中,那些經過加工提煉的日常俗語,總是能夠啟發讀者或觀眾的聯想,使其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層層深入,看到或想到字面之外的東西,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

《趙氏孤兒》第一折,程嬰以藥箱暗藏趙氏孤兒,於趙府門外被韓厥搜出時,韓厥唱有〔金盞兒〕曲:“見孤兒額顱上汗津津,口角頭乳食噴,骨碌碌睜一雙小眼兒將咱認,悄促促箱兒裡似把聲吞,緊綁綁難展足,窄狹狹怎翻身?他正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寫藥箱中嬰兒之所以如此情狀逼真,逗人喜愛,與連用“汗津津”“骨碌碌”“悄促促”“緊綁綁”“窄狹狹”等疊詞大有關係。自然也就使欲救嬰兒的韓厥的忠義同情之心更為突出。而使讀者或觀眾,也就自然想到,權奸屠岸賈在將趙氏滿門誅盡殺絕之後,連這樣一個可喜可愛的無辜嬰兒,也要荼毒,舉國上下這樣的嬰兒也無一能夠倖免,足見權奸是何其殘忍;而程嬰冒死救之,不惜犧牲親子;韓厥冒死放之,不惜自劃其身。他們捨生取義、除奸復仇的精神又是何等難能可貴,感人之至!給人的啟迪和教育,已絕非僅只是字面的蘊涵。俗語文學化確實具有了深刻性特點。

古代戲劇 戲劇語言 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