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山五嶽 古今談

三山五嶽 古今談

華山

三山五嶽這一說法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考其源,先有五嶽,後有三山。五嶽之說始於西周以前,據載,歷史上早有堯、舜、禹封禪五嶽的傳說,然皆屬神話,無從考證。

三山五嶽 古今談

吳山

起初只有二嶽、四嶽,後逐漸發展成五嶽。《南嶽志輯要》雲:“山高而尊者嶽,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三山五嶽 古今談

泰山

西周時,建都於豐、鏑(今西安市西),曾以華山為中嶽,吳山(陝西隴縣)為西嶽,泰山為東嶽,恆山為北嶽(原河北曲陽縣西北恆山,非今山西渾源縣恆山),南嶽不詳。周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位中央,左岱右華”,稱嵩山為中嶽,取代華山,其他四嶽不變。直到漢武帝時,建立五嶽制度,五嶽名稱始大揚於天下。

三山五嶽 古今談

恆山

漢宣帝確定以嵩山、泰山、天柱山(又名霍山)、華山、恆山(河北曲陽西北)為五嶽,至此,五嶽形制基本確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衡山為南嶽。明代以山西渾源縣恆山為北嶽(今日北嶽恆山),五嶽形制最後確定。

三山五嶽 古今談

霍山

三山之稱始於戰國及秦代,最早稱為“三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選菜、方丈、瀛洲”。僅為傳說,故鮮為人知,而五嶽實有其山,因而家喻戶曉。

我國名山,歷來以“五嶽”稱最。清代魏源在《衡山吟》中說:“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

三山五嶽 古今談

恆山

“恆山如行”,是說恆山遠看好像一條龍,尾在翼北平原,頭在雁門雄關,沿東北西南走向朝太行山脈中部爬去。它以自己的身軀為分水嶺,把桑乾河與滹沱河分在兩邊。

三山五嶽 古今談

泰山

“岱山如坐”,東嶽泰山以蒼茫、雄渾著名。它位於山東省中部,其主峰玉皇頂在泰安縣境內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形若蹲狀。東方朔說: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群山之最,因而得了“五嶽獨尊”的地位。や古沿王山三作“華山如立”,華山方圓五百餘里,象一尊沖天巨柱,兀然挺拔在秦嶺諸山之上,峰面如削,周圍刀斬千尺,故有“華山如立”之稱。由於華山山勢如削,險峻異常,故古來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

三山五嶽 古今談

嵩山

“嵩山如臥”,嵩嶽太室山,位於河南登封縣縣城正北,其主峰高達1494米,全山看起來猶如東西伏臥的一條眼龍,橫亙大地,氣勢,故有“太室山如臥”之稱

三山五嶽 古今談

衡山

“南嶽如飛”是指南嶽以祝融峰為主的請峰結構。祝融峰海拔1290米,狀如鳥頭,突立群峰之上其下笑蓉、天柱等峰,構成鳥的軀體;回雁、香爐等峰,構成鳥的翅膀。衡山金山猶如二個騰空而起的巨鳥,故曰“南嶽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