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1984年前後,一批大學畢業生被選入八一廠,他們大部分來自北京電影學院、廣播學院,也有幾個分別來自天津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1985年的八一廠廠徽

這批大學生給八一廠的電影創作帶來一股新風,一股朝氣。八一廠當時的領導也積極為他們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專門成立了一個青年攝製組拍攝了探索片《女兒樓》,後來又投資近百萬拍攝了第一部描寫我海軍陸戰隊訓練和實戰的故事片《兩棲英雄》。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遺憾的是,因為導演亂改劇本,這部影片拍咂了,連公映的水平都沒達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時間諸多老同志對這批大學生的能力甚至思想都頗有微詞。再加上這批大學生幾乎都沒有從軍的經歷,只是進廠後被送到部隊鍛鍊了幾個月,言行舉止與真正的軍人差距不小。這更讓人覺得他們有點“不靠譜”。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02年。17年間,這批大學生多數已離開八一廠。這一年,為紀念建廠50週年,八一廠主辦的《中外軍事影視》雜誌(原名《八一電影》)邀請“老軍影人”撰寫回憶文章。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這些文章大都寫的是文革前八一廠的“輝煌歲月”,絕大部分是老同志們的“美好回憶”。

只有一篇,出自當年這批大學生中的一位,他的“八一廠記憶”雖然不那麼“美好”,卻情真意切,道出了這一代“軍影人”的甜酸苦辣。經作者本人授權,特將此文抄錄如下: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原文刊於《中外軍事影視》2002。4

“1985年底,一個很有幾分自命不凡的大學畢業生充滿自信地走進當時還叫作《八一電影》的雜誌編輯部,開始擔任通聯編輯。那時,他正被法國《電影手冊》派紛紛轉成電影導演的故事所蠱惑,他以為自己正在做著的開啟水、拿報紙、看外稿這些最基礎的工作,是通向未來的電影導演之路的第一層臺階。那時的他,對電影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把今天的他仍然感動得一塌糊塗。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電影手冊派代表作《四百擊》

1995年底,《八一電影》剛剛改名《中外軍事影視》,而那個小小的通聯編輯已經歷了十年的工作磨礪。十年間,他在這家雜誌擔任過劇本及評論的編輯,主辦過幾個頗有爭議的欄目,寫了若干譁眾取寵的文章。

他也曾混跡於電影攝製組,從最基礎的場記工作做起,而對外卻以“導演助理”自稱,由此來滿足他一時無法實現的電影導演夢想的虛榮心。然而,十年的時光,那個曾經的如花似玉的夢想,正被麻木與懶惰悄悄吞噬。他知道,自己的夢僅僅是一個夢,每個人都可以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夢。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作者曾參與的八一廠影片

有一天,領導忽然對他說,組織決定由你來主持《中外軍事影視》的工作。那時,自以為已是夢醒時分的他又被另一重瑰麗的夢魘所悄悄籠罩。在經過一番推託與謙虛之後,在領導面前假做思考狀的他,嘴角居然留下了一絲笑意。三十而立,但三十歲的人畢竟年輕。

2000年底,《中外軍事影視》繼續辦著。在雜誌主持工作的崗位上一晃便操持了五年的他,因為工作關係的變動,此時已成了雜誌的局外人。那時,他內心湧動著對曾經支援他工作的諸位編輯們的感激,也滲透著從疲憊的工作中解脫後的喜悅,但更多的卻是無法寧靜下來的不安與自責。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作者擔任主編的中外軍事影視雜誌

回首五年的工作,他那曾經有過的瑰麗夢想在激情與痛苦、喜悅與憂傷的攪拌中日漸淡漠。他曾想把這本電影雜誌辦成國內最有品位的一流雜誌;他曾想讓每一個讀者拿起雜誌都覺得沉甸甸的;他曾想讓街頭巷尾的每一個書攤上都能見到這本雜誌;他曾想讓所有的電影與軍事的發燒友都成為這本雜誌的擁躉;他曾想讓這本雜誌創造經濟奇蹟,使所有的編輯都能在工作中體會到收穫的快樂;他曾想……

在他卸任的時候,這一切都僅僅是“曾想”。的確,他曾經想了很多,但所有的想法都在難於改變的現實與缺少堅強與持久的軟弱性格中流失與消蝕。捫心自問,五年間,他到底曾經做出了什麼?

又過去了一年多,《中外軍事影視》已經創刊20週年了。撫今追昔,無限感慨。此時此刻,他在寫作這篇紀念性的千字小文時竟然一時不知如何說起。掩泣乎?哽咽乎?No。現在的他能夠做的,便是對這個他曾經有過瑰麗夢想的雜誌的最深情的祝福,因為他曾經深深地愛過這個雜誌,愛過這個雜誌所有的一切。

在這個雜誌上,他曾經使用過不少的筆名,老狄、曉茅、胡一刀、西門吹雪等等。這一篇短文,他使用了自己真實的姓名:胡偉躍。”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

中外軍事影視創刊20年編輯們合影

胡偉躍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因為進入八一廠較晚,沒有趕上集體軍訓,後單獨被送到某部防化團磨練了兩個月。據說他和連隊的戰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見這位曾擔任北大影評學會會長的才子,與軍隊確實有點緣分。只是這緣分回味起來可謂“五味雜陳”。

最後想說的是,儘管這一批大學生在八一廠的蹤跡已模糊不清,但有一部電視劇作品的影響力卻一直十分清晰,擔任該劇總製片人的張謙也是這批大學生中的一個,而這部電視劇就是《士兵突擊》。

一個北大才子的“八一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