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法國「鬼才」導演

萊奧·卡拉克斯

(Leos Carax)最新的電影

《安妮特》

(Annette)是一部歌舞片,還有什麼比這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呢?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安妮特》劇照。本文圖片來自豆瓣、官方劇照以及Tumblr,下同

這位在近 40 年導演生涯裡只拍過 6 部長片(外加數部短片)的導演,為何要「染指」歌舞片呢?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安妮特》作為戛納開幕片進行首映,左起:男主角亞當·德賴弗、導演萊奧·卡拉克斯、女主角瑪麗昂·歌迪亞

歌舞片並非一種易於上手的電影型別,如果不是常年浸淫在該型別裡的導演,貿然出手,很可能走向失敗的困局。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的《童女貞德》(Jeannette, l‘enfance de Jeanne d’Arc ,2017)不正如此嗎?

卡拉克斯能拍更多,只是到導演生涯晚近,他才越來越慢。

拍成處女作

《男孩遇見女孩》

(BoyMeets Girl ,1984)時,卡拉克斯才23歲,不僅遠比同齡人起步早,而且才華更顯橫溢。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男孩遇見女孩》(BoyMeets Girl ,1984)

接下來的兩部作品都堪稱傑作:兩年後的

《壞血》

(Mauvais sang,1986)和備受好評的

《新橋戀人》

(Les amants du Pont-Neuf,1991)。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不知道是野心勃勃,還是自我耗盡,才顯得力不從心,之後便是越來越慢的拍片速度,到了「十年磨一劍」的地步。

備受爭議的

《寶拉X》

(Pola X) 在1999年推出,被奉上神壇的

《神聖車行》

(Holy Motors,2012)更是花了十三年時間。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安妮特》的評價註定

兩極

像卡拉克斯的所有電影一樣,它標新立異,不向觀眾做出任何妥協。

既然卡拉克斯此前的作品已經如此出彩了,不戴濾鏡觀看《安妮特》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甚至在沒看過電影之前已經暗中做出了評價,戛納首映更是引發網路狂歡。

無論《安妮特》拍得如何,卡拉克斯就是牛逼的保證。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安 妮 特 Annette 2021 導演:萊奧·卡拉克斯 2021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真的如此嗎?我想,最要不得的就是偏見。

相信卡拉克斯會贊同我的觀點,將《安妮特》當作一部正常的電影看待。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下文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安妮特》是又一個有著俗套劇情的好萊塢愛情故事,甚至與《愛樂之城》《一個明星的誕生》一樣,也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現。

亞當·德賴弗(AdamDriver)飾演的亨利·麥克亨利(Henry McHenry)是一位幽默風趣的單口喜劇演員;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單口喜劇演員亨利·麥克亨利,亞當·德賴弗飾演

他的妻子安·德弗拉斯諾(AnnDefrasnoux,瑪麗昂·歌迪亞飾演)則是國際知名女高音,以壯觀的死亡場景詠歎調聞名。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安·德弗拉斯諾(AnnDefrasnoux,瑪麗昂·歌迪亞飾演)

兩人在生活裡扮演完美的夫妻,隨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安妮特出生,災難接踵而來:

安在海難裡喪身,亨利入獄,安妮特也中止了世界巡迴演出。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整個故事之所以俗套,一部分原因在於亨利與安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角色,這引發了三角戀情和情殺的猜疑。

西蒙·赫爾伯格(SimonHelberg,就是《生活大爆炸》裡那個理工宅男霍華德)飾演負責安排安所有音樂的指揮,是安的前任。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當亨利發現安妮特身上的歌唱天賦,將其變成一棵搖錢樹,在世界範圍巡演。指揮教安妮特彈奏母親生前的歌曲,引發了亨利的嫉妒,失手殺死了他。

三角戀情並未超出我們的想象,甚至情殺、報復,也在套路之中。

在卡拉克斯的電影裡,

愛情意味著毀滅

,《安妮特》也是如此。

對於劇情,我們或許不該過分關注。

畢竟這是兩位搖滾樂手攢出的局——羅恩·梅爾 (Ron Mael)與弟弟羅素·梅爾(RussellMael)組成的

花火樂隊

(Sparks),既為本片撰寫了劇本,還負責全片配樂

——我們並不清楚卡拉克斯在劇本上插手多少,至少從資料上看,此前所有的電影都由他本人單獨操刀。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花火樂隊(Sparks)

因此《安妮特》顯得很不一樣。

最大的不同在於,

卡拉克斯失去了對影像的全權掌控

對於一位個性極其鮮明的導演,這也許會導致風格部分讓渡。在《神聖車行》裡,我們見證了導演意識徹底貫注到影像裡,會走向何種境地。

影像事無鉅細、揮灑個人才華的極端控制,導致演員(德尼·拉旺)如同可被任意丟棄的傀儡,受盡「摧殘」。

這是那類天賦異稟的導演慣常採用的方式,譬如奧遜·威爾斯。

既是才華橫溢的自然結果,也在結出自噬的惡果。

《安妮特》長達2小時21分鐘,充斥著實景的脫口秀演出、誇張的歌劇表演,以及依循歌舞片套路不時響起的曼妙歌聲。

冗長、鬆散、凌亂,是我們能找到的詞彙,自然無法與構思精妙、密度高強的《神聖車行》相比。

《安妮特》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雖然在肥皂劇情的背後,裹藏著導演對於現實與表演、真實與虛構、演員和觀眾、傀儡替身等話題的探討,但深度或許不及《神聖車行》的零頭。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玩弄真實與虛構、真相與謊言

,是卡拉克斯慣常探討的主題。

《安妮特》一開場,作為導演的卡拉克斯與女兒Nastya坐在螢幕前,指導著錄音棚裡的梅爾兄弟錄音。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這是整部電影的開場秀《讓我們開始吧》(So May We Start),隨之,歌手、樂隊、技術人員都站起身來,離開演播室,走上街道,主演亞當·德賴弗和瑪麗昂·歌迪亞也隨之加入。

這個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嗎?

出現在銀幕上的是作為演員的亞當·德賴弗、瑪麗昂·歌迪,還是他們在戲裡的角色亨利·麥克亨利、安·德弗拉斯諾?

卡拉克斯在此玩了一個鬼把戲,讓現實走進了虛構,打破了兩者的界限。

很顯然,卡拉克斯有志於將《安妮特》變成一場盛大的演出。

片頭字幕還在播放的時候,他已經耐不住性子,用第一人稱邀請觀眾做好準備,並集中注意力參與其中——

「女士們、先生們,請你們集中注意力,如果您想要歌唱、大笑、鼓掌,哭泣、打哈欠、喝倒彩或放屁,請您在腦海裡做,想想就好,敬請各位保持安靜,屏息直至演出的最後一刻,演出過程中禁止呼吸。因此,請您現在深深地吸進最後一口氣,謝謝!」

這種自反的思路讓我們想起《神聖車行》類似的開場:

一位觀眾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等待演出來開始,然後就是整部電影。

德尼·拉旺扮演的奧斯卡現實坐在一輛白色加長豪華轎車裡,穿梭於巴黎的街頭巷尾,為著不同的「約會」變換自己的身體。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神聖車行》(Holy Motors,2012)

與《安妮特》類似,《神聖車行》同樣也可以看做一場場演出片段的集合,為了完成一種多向度的、類百科全書式的表達。

銀幕/螢幕的內與外,錄音棚的裡與外,脫口秀與歌劇舞臺的上與下,都在指向觀看與被看的邏輯。

一切都是表演

亨利在脫口秀舞臺上透過抖露隱秘的私事,來喚起觀眾的熱情,甚至在裝扮上,他也有一種「暴露癖」:

從連帽浴衣下露出緊身平角內褲,和一副健碩的肉體,一邊表演遭受槍擊讓觀眾信以為真,一邊假裝洩露自己用撓癢殺死了妻子,讓觀眾獲得過山車般的激情體驗。

與舞臺上自戀、激情、張揚的表演相類似,生活中的亨利也像是個 「戲精」:

在城市街道上飈速騎摩托,穿連帽浴袍四處走動,懂得在恰當時機藉著鎂光燈給妻子一個擁吻。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甚至連做愛時,兩人都是唱著歌的(《我們如此相愛》,We Love Each Other So Much)。

對於媒體來說,亨利與安在日常生活裡的一舉一動都是報道素材,能夠迅速轉化為新聞呈現在熒幕上。

這難道不也是走秀?只不過演出舞臺延伸到了整個世界。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說白了,歌舞片這種影像型別的實質,在於能將現實世界轉變為舞臺。

既然角色能在任何場景裡都能高聲唱跳,那麼也就沒什麼是現實的。

一切都是虛構,真相只有在謊言的構成中才能被揭露。

亨利說他用撓癢殺死了妻子,沒有人會想象,但在這個謊言裡,確實暴露了亨利有殺死妻子的動機。

臺下的觀眾問過亨利為何想成為脫口秀演員?

亨利回答說:

「這是我知道的唯一能說真話的方法。」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亨利講出真話的辦法是冒犯觀眾,惹怒他們,透過這種方式讓觀眾獲知真相。這看起來有些「殘酷戲劇」的特色了。

相較而言,安用美妙的歌聲安撫觀眾,讓他們受刺激的神經重新安定下來,獲得新生。正如亨利自己所說的,他殺死了觀眾,然後妻子安再把他們復活。

作為冒犯觀眾的代表導演,卡拉克斯自然不會認同歌劇,而是站在脫口秀這邊。

脫口秀與歌劇,代表著兩個相隔久遠的的年代裡兩種大眾藝術;亨利與安的結合,是當代世界與前現代世界的匯合,內部暗藏著不和。

亨利「殺死」了安,正如脫口秀在與歌劇的搏殺中取得了勝利。

現實世界的人更加喜愛歌劇,而不喜歡冒犯之言(脫口秀),因為群眾總是安於現狀,逃避現實。

這也是電影結尾面對安妮特的指責,亨利反覆強調「理智孱弱,想象力無窮」的原因,是群眾無窮的想象力殺死了亨利。

亨利看似玩世不恭,實際上一直在告知觀眾真相,但觀眾並不想接受真相。

繼而在安死後,亨利開始自己製造幻覺,操控安妮特(提線木偶)成為賺錢工具。

亨利也以幻覺的形式迷惑了公眾(如同安),當安妮特覺醒後揭露這個真相,亨利遭遇了反噬,這是他死亡的原因。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金·維多《群眾》(1928)最後一幕

金·維多(KingVidor)的名作

《群眾》

(The Crowd,1928)最後一幕出現在《安妮特》裡,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

鏡頭從上到下掃過,觀眾在電影院裡放聲大笑。

這種無差別、同頻率的大笑,讓人膽戰心驚。

「群眾」作為集體,表現出了同一性,正是「烏合之眾」的要義。

同時,它也指出群眾透過沉迷在幻覺中(在電影院裡大笑)逃避了現實。電影、歌劇、脫口秀……

所有藝術都在製造幻覺,讓觀眾沉迷其中,看不清現實世界的真相。

對中國觀眾來說,歌舞片並非易於接受的型別,我們欠缺相應的文化土壤。除非是熱愛電影的影迷,普通觀眾大概很難注意到《安妮特》。

這在很大程度上讓這部電影避免了誤解,雖說,隨著時間的流逝誤會必然會發生,因為「群眾」的眼睛並非雪亮。

我估摸,《安妮特》將成為卡拉克斯迄今為止評價最低的電影,最後的豆瓣評分不會超過7分。

40年只拍6部作品,法國「鬼才」導演新作又是一部猛片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