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四分五裂的時代:五代十國

四分五裂的時代:五代十國

莊嚴肅穆的城府中兩個青年正在飲酒慶祝圍剿黃巢的勝利,這兩人,一位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另一位則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朱溫以治軍嚴酷聞名,李克用又叫他飛虎子,因為李克用的一隻眼睛看不見,所以又叫他“獨眼龍”。在宴會上,朱溫隆重的款待了李克用,李克用年輕氣盛對朱溫出言不敬,朱溫雖然表面沒有發作,但早已經記仇於心,宴會當夜,朱溫意圖謀殺李克用,李克用趁機逃跑,從此,曾經結為兄弟盟的兩大軍事集團徹底反目。以朱溫為核心的軍事集團與李克用的河東軍事集團開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五代十國的局面也開始形成。

烽火起,神州亂

公元9世紀末,唐朝國力衰微,藩鎮割據的歷史遺留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各藩鎮勢力不斷強大。公元900年,宦官勢力增強,為了剷除宦官給皇權帶來的威脅,朝廷下令於朱溫,令朱溫領軍剷除宦官勢力。得到訊息的宦官劫持皇帝投靠李茂之,朱溫與李茂之的較量以李茂之慘敗結尾,朱溫將所有的宦官一律斬首,成為大唐的功臣。朱溫並不是忠君之臣,他之所以會如此盡力,更多的是為了剿除威脅自己的勢力,畢竟靠近長安城的機會實在珍貴。沒有了能與之抗衡的勢力,朱溫終於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朱溫殺掉唐昭宗,歷經幾百年輝煌的唐王朝落下了帷幕。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後梁。

朱溫忽視了一直與他抗衡的河東軍事力量。李克用打出恢復唐朝的口號,組建起義兒軍。朱溫稱帝后,不斷對外發動戰爭,且朱溫為人殘暴,歷史上有名的“跋隊斬”就是朱溫發明的。所謂跋隊斬,就是指在戰場上,將領若叛逃,則他手下所有計程車兵一律斬殺。而另一邊的李克用卻推行仁義道德,留下了李克用與 十三太保的傳奇故事。公元908年,李克用逝世,他臨終前給自己的兒子指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要攻打劉仁恭,第二部擊退契丹人,第三步,剷除朱溫勢力。

十國誕生,遍地開花

隨著戰局越來越複雜,神州大地紛紛自立為國,一時間南北竟有十個國家誕生。在北方飽受戰亂之苦的時候,楊行密力保南方不受干擾,使南方成為戰火中的淨土。公元937年,徐知浩建立政權,史稱南唐。南唐以“保境安民”為國家發展的基本國策。經過幾代君王的治理,南唐成為偏安一方的世外桃源,在南唐,商品經濟與海洋經濟十分發達。“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就是從這一時期傳出來的。成都一代的前蜀國君王建的繼承者違背王建的意願,繼承人殘暴荒淫,不久就結束了自己的政權。後蜀國君勤政安民,據傳,成都的別名“蓉城”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李克用的兒子遵從父命,邁出了他的第一步。公元913年,河北被其牢牢控制在手中;公元922年,李存渥將契丹驅逐出境;次年,李存渥稱帝,史稱後唐。蟄伏了這麼久,李存渥終於等到這一天,他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能將朱溫勢力一網打下,只可惜朱溫早已在宮變中被自己的孫子殺死。公元923年,李存渥一舉拿下汴京。他的父親的願望一個個終於達成。李存渥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享樂人生。他精通音律,甚至給自己取藝名為“李天下”,同時,他重用宦官與伶人,將唱戲擺藝的人放在管理國家的位置上。不出三年,他的威望就消失的一乾二淨,最終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割讓燕雲,世代恥辱

李存渥死後,李嗣源成為新帝。新帝登基後強化了自己的權力,建立新的禁軍制度,國家休養生息。只是新帝即位時已經年邁,不得已將自己的權力分給親信。不久,自己的次子起兵叛亂,宮變雖然失敗,但李嗣源的兒子也被殺掉,悲痛萬分的李嗣源也在同時間死去。公元934年,李從珂即位,李從珂為了解決石敬瑭這個威脅,發兵攻打石敬瑭,石敬瑭為了自己能稱帝,向契丹求援,為表誠意,石敬瑭將中原與少數民族的天然屏障——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成為以後中原各方的一塊心病,也是蒙古鐵騎能大舉進攻中原的重要原因。

石敬瑭為了擺脫契丹對他的控制,發動兵變反抗,契丹鐵騎大舉進攻中原,盡行殘暴之事,迫於民間壓力,契丹軍隊不得不撤退。從此中原陷入一個政治空白的時期。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再次調整中央禁軍,殿前司的實力大幅提升。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柴榮親自帶兵攻打契丹,不幸的是在行軍途中病故。即位的柴宗訓僅僅只有7歲,雖然臨終前柴榮做了再三部署,可在這亂世中,一個7歲的孩子又能堅持多久呢?支離破碎的中原大地此時急需一位合格的帝王來幫助他們脫離苦海。

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周、後漢、後晉五個政權,卻經歷了十多個皇帝。一直以來的獨立王國的國君只有打天下的才能卻無治國的本領。一位新的皇帝是這片土地所急需的。趙氏兄弟登上歷史的舞臺,趙匡胤建立了全新的大一統的王朝——北宋。北宋歷代帝王雖然中規中矩,膽小謹慎,卻將中國此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再上升一個臺階。不管分離了多少次,統一,始終是華夏大地的趨勢。要統一,就要解決契丹這個難題,契丹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二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這是對契丹在中原勢力的真實描述,這樣的難題誰來解決他呢?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