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菊花,被視為“君子之花”。從古到今,人們稱讚它靈性的不羈和神采的溫雅。

詠菊的詩有很多,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都有佳作流傳。但最早讓菊花與淡泊品格相聯絡的,應是陶淵明。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陶淵明最膾炙人口的詩句。不需要思考,只要輕輕吟詠,大自然那天籟般的美感即撲面而來——白雲悠悠,和風徐徐,芳草青青,菊花柔美,人在花中,天人合一…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在陶淵明的詩中,沒有逝去的哀傷,沒有來日的迷茫,他只活在當下最自在的狀態,保持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猶如一座山、一株竹、一隻鳥那樣自然而然…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透過時光的遠景鏡頭,陶淵明,這位超然塵外、灑脫飄逸的曠世才子,帶著他那遠離塵囂的菊和溫香醉人的酒,撥開時光的長河,悠然地向我們走來…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1

誤入塵網裡 一去三十年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陶淵明認為,自己就是那棵來到人間的獨樹,超脫塵世,不拘流俗。

這一點在他的《五柳先生傳》裡說的很明白——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以樹為號,足以說明陶淵明的率真性情。他希望自己能像樹一樣,生活在青山綠水間,靜穆、自然、與世無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出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沒落的仕宦之家。時逢亂世,儒道兩種思想並行,陶淵明在家修習儒家經典,立志幹一番功業。在社會上接觸道家學說,他又發現自己“性本愛丘山”。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在家庭環境與時代思潮的雙重薰陶下,長大後的陶淵明心裡藏著兩個夢,一個是濟世蒼生的入世夢,一個是迴歸田園的出世夢。

29歲那年,懷著一腔治世理想的陶淵明被官府徵召,出任江州祭酒,由此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入世夢。

然而夢想與現實總有差距。工作不久,陶淵明就發現,自己的頂頭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個繡花枕頭,整天沉迷於五斗米道,不處理公務,只熱衷於踏星步鬥、拜神起乩。

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骨子裡卻沒有繼承其父的半點神韻。幾年後孫恩起義,王凝之不是積極備戰,而是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

這樣做的結果是城門迅速被孫恩功破,王凝之父子死於亂軍刀下。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幸運的是,陶淵明早早就受不了這昏庸領導,上任兩個月就辭職回家了,由此躲過一劫。

399年,東晉將領桓玄起兵“清君側”,居家觀察時局的陶淵明認為這是報國的好機會,於是投奔桓玄,成為他的幕僚。

但歷史證明,凡是打著“清君側”旗號的,實際上都是要把君王拉下馬。在感受到桓玄想要稱帝的野心後,陶淵明立即辭去職務,再次歸田。

404年,桓玄篡位稱帝,彭城內史劉裕起兵討伐,陶淵明投奔劉裕,做了他的參軍。等到桓玄失敗,劉裕大勝的時候,陶淵明發現,劉裕也是奔著皇位去的,沒有絲毫猶豫,他再一次掛印辭官,去投奔建威將軍劉敬宣。

誰知劉敬宣在風雲激盪的亂世中,沒有一點擔當,竟然自表解職,直接辭官了事。陶淵明看著這苟且的世界,徹底失望了。

軍閥混戰,世道太亂,幾次出仕都無功而返,陶淵明心灰意冷,回到老家,不打算再當官了。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雖然已無意於仕途,但人到中年,一家老小的生活全壓在身上。現實的壓力無法擺脫,陶淵明只好聽從叔叔的勸說,再次出仕,做了彭澤縣令。

然而耿直的性情與官場終是不搭,上任僅三個月,陶淵明就忍受不了官場的昏暗,提交了辭職報告《歸去來兮辭》,徹底放棄了濟世蒼生之夢。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回鄉的路上,微風輕快,那個壓抑的官場,此刻被拋的好遠,他要歸隱田園,遠離喧囂紛擾的大千世界,回到田園裡做一棵孤獨耿介的奇樹。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2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既然不能達濟天下,那我就獨善其身吧。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42歲這年,陶淵明終於義無返顧地迴歸了田園,開啟了自己的出世夢。

在這個年齡段,後世的李白已經名揚天下,意氣風發地踏入官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豪情萬丈。

放浪形骸的李白得意輕狂,他把一顆赤子之心掛在胸前,誓言要在官場上譜奏人生的華彩樂章。而四十出頭的陶淵明正好相反,他對官場已然失望,“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他要在自己的田園裡做一股清泉,從此遠離權貴,過“農夫、山泉、有點田”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終於脫離了官場的束縛,陶淵明安心地在自己在田園裡過起了親自躬耕柴桑的煙火日子。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雜塵,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我每天躬耕於南畝,種豆于山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田園綠樹扶疏,小鳥啁啾。閒暇時,我聞聞花香,喝喝自家釀的春酒,摘兩把小菜炒炒下酒。

耕作之餘我喜歡舞弄筆墨,把田園風光、勞作體驗都寫成詩文自娛自樂。

我還有充足的時間釀我最愛的菊花酒,對菊自酌、嘯歌採菊,能讓我忘記一切的煩惱: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我還能陪伴我的孩子,享受與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對我來說,好的人生就是這樣縱情山水田園,一似閒雲野鶴,悠然自得,樂天安命。

陶淵明用質樸的生活換得了最純的快樂,腳踏實地的放飛了靈魂。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不過,田園生活雖然自由自在,但也有不幸和無奈。種田後沒了穩定收入,全靠天吃飯。天災不時有,收成時好時壞。甚至有一年,還發生了火災,將陶淵明的七八間草屋燒得一乾二淨,全家頓時陷入赤貧的邊緣。

若是換作別人,會抱怨、苦惱、牢騷滿腹。

但陶淵明不會,他帶全家人住到門前的破船裡,安居舟中,依舊悠然的生活。

好友看到陶淵明“淪落”到如此地步,勸他重返仕途。

看透官場百態的陶淵明不為所動,他淡然地回答說:“晏如也”。

官吏檀道濟帶著錢和美酒來慰問陶淵明,認為賢人不應如此落魄,有意引薦他再出仕。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陶淵明只有冷笑,他非常“不識抬舉”地將美酒和錢拒之門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意思是我早已無意功名,檀大人,您就不用費心了。

對於淡泊名利、灑脫自然的陶淵明來說,清貧算的了什麼,哪裡值得他為此發愁呢!

他之所以如此超然,是因為在汙濁的官場和純粹的自然之間,築起了一道高潔的精神壁壘。在原始質樸的田園裡,他找到了自己肉身和靈魂的棲息地。

在充滿著泥土清香和淡淡草腥味的田園裡,一壺醅酒,一把糠糧,甚至只是一米陽光、幾縷炊煙,都可以讓他怡然自樂、安然自得。

生活的路有兩條,一條是世俗之路,那就是無數人爭的頭破血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另一條是迴歸自己內心的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的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舒展和自由。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3

桃花源

公元420年,早已掌握東晉大權的劉裕逼迫晉恭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建立劉宋王朝。

改朝換代的訊息傳來,正在田裡躬耕的陶淵明望著地裡的莊稼,久久沉默…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何時是個頭!

返回草屋後,陶淵明提筆寫下《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在桃花園裡,天高地迥,晨暉夕陰,春風徜徉,風裡含香,春光秋色,優雅醉人。

在桃花源裡,沒有戰亂紛爭,沒有爾虞我詐,有的是未經世俗浸染的淳樸和真純,淡然恬適,寧靜祥和。

桃花源是陶淵明一生思想的精華與頂峰,是他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羈絆和痛苦,賦予生命以充實和圓滿。

樸實無華、清秀似水而又神韻無窮的桃花源,是陶淵明為我們營造的一個美夢。他點亮了我們的心,擴張了我們心靈深度和精神視野,在我們心中留下一方永恆的淨土。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才讓我們如此神往。千百年來,人們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願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樂此不疲。桃花源逐漸成為銘刻在中國文化骨髓和記憶中的一個符號。

生命的藩籬無處不在,紛繁嘈雜的塵世,僵固著軀體,困頓著靈魂,我們沒有辦法真的從俗世中完全抽身,但只要心中保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我們的靈魂就不會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陶淵明在我們的心田裡種下了桃花源。在這裡,我們可以超越對富貴生死的追求,徹底擺脫身外之物對自己的羈絆,享受心靈的寧靜,傾聽內心的聲音。

此心安處即吾鄉,桃花源其實並不遙遠,它或許是一座安靜的宅院,或許是一本心儀的好書,或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驛站。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莊子說:“

內賢而外王

”,事業是皮毛,心靈的自由才是人的終極追求。

我們應該感謝陶淵明,他在紛擾的塵世裡為我們開闢出一方和平、純淨、安寧的生命棲息地。無論如何星轉鬥移,歲月更換,只要一讀陶詩、陶文,我們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詩能遣興,酒可醉人。一杯酒,一首詩,一方田,一個人,浮世清歡,流年安然。

願你我的心中都住著一個悠然的陶淵明,願我們的心中都有處溫暖的桃花源。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家榜®經典名著】陶淵明集 解憂詩集 心情低落時 就讀陶淵明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