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迷失與追尋——淺析《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是賴聲川表演工作坊的成名作,不僅僅是在臺灣當地,這齣戲在大陸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深得大陸觀眾的喜愛。那麼,它的魅力究竟在於何處呢?為何它能成為一部經典之作,哪怕到了現在,無數觀眾也還在為它鼓掌,為它流淚呢?

在談到具體的戲之前,我們不能不談談賴聲川導演的表演工作坊成立的背景。當時的臺灣,也遭受著全球化的衝擊,文化的多樣與多元促使著本土的藝術家們對於本土文化的傳承、弘揚的迫切感增強,許多文藝團體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表演工作坊”劇團。

《暗戀桃花源》是由《暗戀》和《桃花源》兩個戲組成。《暗戀》講述了雲之凡與江濱柳的愛情故事,兩人在戰爭的年代結識,陰差陽錯兩地分離,一生都懷念著彼此,直到江濱柳生命快要終結之時,兩人才再次相遇。但此時,唯有遺憾與失落埋在心底,化作一聲長嘆罷了。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時間沒有辦法治癒一切,只能在表面上掩埋悲哀。江濱柳心裡的思念和傷痛,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愈來愈深。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有些事,不是想忘,就能忘記的。”他忘不了雲之凡,忘不了那一年他心動的瞬間和他們相處時的點點滴滴,但時間不等人,他最終敗給了世俗,娶妻生子,但他和妻子的人生也是不幸福的。妻子對他常年的沉默也覺得痛苦,但人生八大苦:愛別離和求不得兩大苦,都已經佔據江濱柳全部的心神,他沒有精力再去愛另一個人了。

迷失與追尋——淺析《暗戀桃花源》

《桃花源》則是結合了陶淵明的詩歌《桃花源記》,描寫了武陵人老陶以捕魚為生,在偶然一次撞見自己的老婆春花和房東袁老闆偷情之後,憤然離家,去上游捕魚,結果卻見到了人間仙境“桃花源”,在那裡,有和春花、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夫妻,但他們生活的快樂、和諧、無憂無慮。老陶加入了他們,在桃花源裡,他忘卻了煩惱,忘卻了痛苦。但終於有一天,他回到了武陵的家中,卻見到自己的老婆春花和袁老闆已經在一起了,他們兩人還生了一個孩子。見到老陶之後,他們甚至以為是見到了鬼怪。老陶已經離家多年,回來後見到兩人的情況,他驚訝地發現,原本嫌棄自己的妻子春花,在和袁老闆生活多年之後,生活依舊不幸福,他們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雞毛。這是一出有趣的喜劇,在演員略帶誇張的表演中,讓觀眾捧腹大笑。老陶的“陶”、春花的“花”、袁老闆的“袁”,這三個字湊在一起正好是“桃花源”三字。他們暗示著,這三個人永遠在追求心中的桃花源,也就是他們內心中最理想的自己,最理想的生活。而老陶所見的“桃花源”,就是他們三人生活的最好狀態。

迷失與追尋——淺析《暗戀桃花源》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看到,導演非常擅長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並且傳達給觀眾,人的一生,都在追尋。江濱柳追尋的心中那個雲之凡的影子,那個年少時讓自己靈魂悸動的愛人,她是他雋永的光,是他一生所求的愛人;老陶也在追尋,他追尋的是美好的生活,能夠釣到大魚,每天能吃好喝好,有數不盡的水果,不再為生活的一地雞毛而憂愁。同時,戲裡面還出現了一個女生,她奔跑於兩個劇組之間,在舞臺上到處尋找愛人“劉子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於是,這個女生,她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劉子驥”。我們常常在追尋,但又常常迷失,身在局中,忘記了自己的方向。像江濱柳,活在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被迫和相愛之人道別,這是身不由己,是無奈,是錯過。但是,在隨後的人生中,他卻一直困於這次離別,沒有真正地走出來,反而負了身邊的人。再如老陶,他的家庭、事業、情感都不順遂,於是,他在捕魚的路上迷路,才到了“桃花源”,真正地直視自己的內心。當他坦然面對生活的時候,卻發現生活還是那樣,不可能如桃花源裡的世界一樣美好。他想追尋的東西,也註定沒辦法實現。

更妙的是,導演透過“戲中戲”的結構,把兩個劇組之間搶排練廳,和兩部劇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讓這個戲劇結構也成為了歷來經久不衰的討論的話題。悲劇和喜劇結合和對比,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也許,觀眾笑著笑著,便流淚了。其中有一場戲,《暗戀》和《桃花源》的演員同臺演出,他們雖然說的是自己的戲的臺詞,但非常嚴絲合縫地和對方的臺詞扭結在了一起,兩臺演出合併成了一臺演出,而更精妙的是,另一方接上的臺詞,恰好是這一方不輕易說出口的言語。

迷失與追尋——淺析《暗戀桃花源》

“怎麼了,來這裡這麼久,沒看你不高興過啊。”《桃花源》春花

“你看你每一次聽完這首歌就這樣。”《暗戀》護士

“我沒有辦法啊,我想家。”《桃花源》老陶

“你算算看從你登報到今天都已經——”《暗戀》護士

“多久了?”《桃花源》老陶

“五天了。”《暗戀》護士

“好久了。”《桃花源》春花

“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暗戀》護士

“我怕她在等我。”《桃花源》老陶

這些暗合的臺詞正像這齣戲暗合的語彙一般,每個人都在追尋,在等待。而同臺演出顯露出來的精妙的喜劇效果,也給這齣戲增添了許多亮點。同時,讓悲喜結合的更為直接和準確。導演像是對觀眾說,他運用了這樣直白的技巧,便是要將他的戲劇理念訴諸給觀眾,並且讓觀眾可以吸收和理解。不得不說,這樣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當代戲劇人在創作一部演出的時候,往往不知從何下筆。但就如《暗戀桃花源》一般,能把距離我們時代很遠的古文《桃花源記》搬到舞臺上,用喜劇的方式去呈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是值得學習與借鑑的。同時,如《暗戀》這種用時間構置起來的悲劇,本身就有很深的核心;更不論“戲中戲”這般精妙的結構,兩個劇組之間妙趣橫生的對話,都是可以讓當代戲劇人吸收的養分。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難事,但既然前人已經有範本立在我們眼前,我們又怎麼能不去在這個領域深耕和發展呢?我們以前有璀璨的文化,有許多都是可以為今所用的,我們要以揚棄的精神,去創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劇作,新表達。

參考資料:

【1】《桃花源記》陶淵明

【2】《暗戀桃花源》劇中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