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公元787年前後,一位16歲的河南才子來到長安城,和許多求功名的才子一樣,他很努力。為了讀書他口中生瘡,手裡磨出了繭,他就是後來的“唐詩之魔”白居易。找名家投試貼詩是當時科考前必備的,白居易找到了當時早已成名的大詩人顧況,遞上了自己的一本詩集。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看著詩集上有些“搞笑”的名字:白居易,顧況調侃說要居於長安其實並不易。他說得倒也沒錯,當時的長安寸土寸金,人才聚集,像白居易這樣渴望出人頭地的少年郎太多了。但在讀到詩集中的一首五言律詩,顧況說:“你在哪兒住都容易”。這首詩就是小學生、甚至幼兒園小朋友都會背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這首詩簡單嗎?簡單!通俗易懂、一讀就會、無生僻字、無高階字眼、無比喻、無排比,但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這就是白居易的魅力。然而這首咱們覺得挺簡單的詩,古人卻意見不一,這是為何?我們看看《唐詩三百首》是怎麼理解這首詩的:

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不少朋友看到這個解釋或許會大跌眼鏡,為何《三百首》的解釋這麼怪這首咱們認為是歌頌小草堅強的古詩,《唐詩三百首》居然說是以小草比喻小人的。說這小草燒都燒不盡,春風一吹它們又生了出來,把古道都佔完了,讓君子遠行的正道都看不見了。《唐詩三百首》雖為清人所編,但卻是清代以來兒童學詩的啟蒙讀物,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小學課本一樣,它敢這麼寫就說明至少在清代多數文人眼裡,這首詩就該這樣理解。難道說咱們一直以來都理解錯了嗎?

與《唐詩三百首》持同一意見的,還有是清代文人俞陛雲所作的《詩境淺說》。然而《唐詩成法》等作品又認為此詩並沒有深意,僅僅是寫草,與小人無關,這個意思是讓大家不要想多了。其實過度解讀一直品詩大忌,咱們今天從三個角度,客觀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首先,白居易有沒有必要以草喻小人。白居易生於河南,父親白季庚是彭州的一名小縣令,後升為徐州別駕,家中雖不算大富,但童年的白居易過得倒也挺順利,不然也沒時間和鄰家小姐姐湘靈談一場青梅竹馬的戀愛。所以16歲的他,從自身經歷來看,暫時是沒吃過小人的虧的。作為一首投遞試貼詩,聰明的白居易以草比喻朝堂中小人的可能性也是極低的。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其次,很多人覺得這是在貶草,原因出在“遠芳侵古道”的“侵”字上。“侵”字咱們用得最多的意思是侵佔等,一看就是貶義詞。但是在古詩詞中,“侵”還有臨近,漸近的意思,作此意解時它是個中性詞,比如《採蓮》中的“隔夜相期侵早發”,這個“侵”就沒有任何貶義。

再次,“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兩句中,將草說成“遠芳”,與“晴翠”相對,擺明了是讚美之詞。最後一句“萋萋滿別情”連草兒都為王孫的離去而傷心,若草是無情的小人,又怎會如此?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所以怎麼看,這小草都是正義之草、堅韌之草,與小人無關。至於《唐詩三百首》等為何會做出相反的解釋,最大的可能就是犯了過度解讀的錯。不過小美心想,編這《三百首》的蘅塘退士那麼牛,難道他有其它文史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