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不管在任何時代,我們的父母都不是聖人,也會犯錯誤。面對父母的錯誤,我們應當如何是好?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中,究竟怎樣對待父母的錯誤才符合孝道?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在封建道德體系中有這樣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應該說,這句話造就了很多“愚孝”的人,即便是父母犯了大錯,他們也會選擇曲意逢迎,以為這就是“孝道”。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傳統的就是儒家的,所以一直以來儒家思想為這句話背了很大的黑鍋。

其實,這並不是儒家思想,反而是跟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孝經》中曾子間孔子:“兒女都聽從父母的指令,就是孝嗎?”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孔子聽後回答道“這是什麼話?父母有敢於跟自己爭論的子女,他們就不會陷於不義。父母有不對的言行,就應該與之爭論。聽從父母的指令,又怎能算是孝?”

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對任何事情都是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孝道上也是如此。對待父母的錯誤,毫不留情地指責固然不對,但是曲意逢迎也不符合儒家孝道思想。

曾子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孝順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曾子的父親曾皙脾氣不太好,有一次曾子在田裡鋤地,不小心把瓜苗鋤掉了曾皙很生氣,抬手朝曾子就是一通棍子。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曾子作為一個孝子,不敢反抗,就直挺挺地站著捱打,直到自己被打昏過去。醒過來之後,曾子還退到一邊去吹笙,表示自己對父親毫無怨言。

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很生氣,說:“曾參啊,你這哪裡叫孝?你得有區分!你父親提著棍子打你來了,如果那棍子細,你就站著挨一頓,要是那棍子粗,你就跑啊!你不跑,萬一他把你給打死了,他就成了殺子的罪人了,你這不是在害他嘛。

孔子對曾子的批評乍一看似乎也有點不合常理,彷彿曾子被打死了吃虧最大的還是他的父親,但是我們要考慮到孔子因材施教,面對曾子這樣有些實心眼的大孝子,如果孔子不這麼說,曾子恐怕會接受不了。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其實,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要是你父親提著大棍子要揍你,而你覺得他沒道理或者太過頭了,那就趕緊跑,這並不違背孝道。

對於究竟如何面對父母的過錯,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對於父母的過錯,一定要盡力勸阻。孟子曾經提出過人“不孝有三”,哪三條呢?

根據東漢趙岐的《孟子》注,排第一的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當父母做錯事情的時候,你不去指出來,反而包庇和縱容父母的錯誤,最後的結果就是讓父母陷於不義之中,這才是真正的大不孝!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有了過錯一定要指出來,不指出來才是真正的不孝!但關鍵是怎麼指出來?古人的問題是不敢指出父母的錯誤,而我們現代人的問題是指出父母錯誤的時候太過直接。

我們總覺得父母的思想太舊,跟不上時代,當父母嘮嘮叨叨說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指出來:“你說錯了!哪有這種事情,你不懂就別說!”這種做法是否就是孝呢?當然不是。這明顯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上了。

其實孔子那句話後面還有半句,整個句子是“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對於父母的過錯,一定要盡力勸阻。但如果父母不聽,那就不要過於強橫地對抗,要繼續保持敬愛的心。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這才是真正的孝道,既要指出父母的失誤,又不冒犯父母。畢竟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有些固執己見,特別是做家長的總會有點家長的權威,這也是人之常情。

當家長不願意接受我們規勸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用言語去對抗,而是退而求其次,看看有沒有什麼別的解決之道

提到如何對待父母的錯誤,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傳統思想中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子為父隱。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有一次,一個叫葉公的人對孔子說:“我們那裡有一個很正直的人,父親偷了羊,他就上堂去作證,證明父親偷了羊。”孔子聽了,就說:“我們那裡對正直”的定義可不是這樣的,我們那裡‘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應該說,孔子這番話是儒家文化中最溫情的一部分,但這是否意味著父子親朋之間可以相互包庇呢?是否意味著法律中的包庇罪就違背了儒家的思想呢?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這是一個法理學問題,很難從人文角度去回答,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至少父子之間是不應該相互據發的,如果有那麼一條鼓勵親人相互揭發的法律,那麼它不一定是一條壞法律,但一定是一條缺乏傳統人文關懷的法律。

孟子就曾經被一個類似的問題刁難過,孟子的回答或許可以作為人們的參考。

有人問孟子,如果舜執政的時候,舜的父親叟犯了法,那當時的大法官皋陶應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抓起來。”那人就接著問:“那舜作為執政者就不打算制止皋陶?”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孟子回答說:“舜怎麼可以制止呢?他是執政官,怎麼能做那種事情呢。”那人接著問:“那舜該怎麼辦?看著自己的父親被處死嗎?”最後,孟子說:“當然不是,舜應該立刻拋棄帝位,帶上他的父親遠遠地躲到東海之濱去,再也不出來。”

這就是孟子對於這個間題的態度,在情與法之間孟子兩不偏頗,至少表面上做到了執其兩端用其中的境界。

但其實,孟子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皋陶的追兵追到東海之濱,一定要捉拿瞽叟,舜又該怎麼辦?

父母犯錯怎麼辦?看看孔子跟孟子怎麼說,或許會讓你家庭更和諧

總之,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如果父母的過錯已經大到需要子為父隱”的地步,那麼路該怎麼走,就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