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調合一:助力腦卒中患者早日康復

傳統運動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衰老及疾病作鬥爭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和總結的自我身心鍛鍊的健身方式,是以肢體活動為主,並與意識、呼吸、自我按摩密切結合,以保養身心、防治疾病和改善功能為目的一種醫療康復方法。傳統運動療法多種多樣,如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具有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意氣相隨、內外兼修、身心並重的特點,可培補元氣、平衡

陰陽

、疏通

經絡

、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十分注重身、息、心“三調合一”,對中風患者的康復大有裨益。

三調合一:助力腦卒中患者早日康復

調身:端正身形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從康復角度來看,這句話說明了姿勢體態對臟腑健康的影響。臨床上,很多的中風病人可以透過練習八段錦,如“雙手託天理三焦、五勞七傷往後瞧”等。透過導引之法,能夠達到疏經通絡、改善體態的效果。

端正身形不僅僅是改善姿勢體態,調身還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體控制在受意識支配的一定姿勢和動作範圍內,使機體處在動態的平衡之中。“動態平衡”對中風患者十分重要,從中風後上肢肌張力增高看,以往臨床多采取靜態牽伸的手段或採用抗痙攣電治療儀改善病人的肌張力,但當他們回到病房或是家中,有體位的轉移或行走時,其肌張力又有所反彈。這說明患者的肌張力呈現出了一種動態性的變化,單純被動接受康復治療不能很好地解決肌張力增高的難題。

根據運動控制理論,當中風肌張力異常者由坐位到立位變化時,其重心會偏向健側,由健側伸肌主導站起動作。而此時患側伸肌被拉長,兩側平衡狀態被打破,病理狀態下的傳入訊號被“放大”,並誘發傳出錯誤的肌張力調節訊號,從而引發中風患者動態肌張力的持續增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練習易筋經,如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等,透過軀幹的旋轉調整人體力線平衡,進而糾正動態肌張力異常,其療效非常明顯。

三調合一:助力腦卒中患者早日康復

調息:呼吸吐納

《莊子·刻意》篇雲:“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古人對呼吸的認識較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記載。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就描述了呼吸行氣的要領與方法。有關呼吸訓練的技巧較多,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吐字呼吸法等。一般傳統運動療法呼吸鍛鍊應結合動作及意念,如六字訣等。

六字訣是運用呼吸吐納配合“噓”“呵”“呼”“呬”“吹”“嘻”六種發音的導引之法。經由特定的身型、動作及意念的配合,鍛鍊人的元氣,進而達到內氣鼓盪、精氣充沛、氣達全身之效。臨床中,很多腦卒中病人都存在著肌肉痿軟、耐力差、易疲勞的狀況,最終使運動訓練效果不佳。調息可促進運動訓練過程氧氣的輸送與利用,提高有氧能力。以六字訣“呼”字訣為例,吸氣自然,呼氣念呼字,呼氣發音時撮口如管狀,唇圓似筒。此方法類似於呼吸訓練中的縮口呼吸。縮口呼吸能增加患者的吸氣量和血氧飽和度,改善運動耐力和呼吸模式。

中醫

角度看,呼字功培脾氣,脾主肉,可將水谷精微輸送到全身來營養肌肉四肢,使其豐滿健壯。另外,縮口方法呼吸時氣道的內壓高,使氣道狹窄度減輕,利於中風患者排痰。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呼字功培脾氣亦有助於排除黏稠的痰液。

呼吸吐納,同時還能幫助端正身形。調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於膈肌的啟用和訓練。膈肌屬於人體核心肌群,除了呼吸調控外,還能維持腹內壓,起到穩定作用。就好比一臺挖掘機,其底座不穩定,則無法完成工作,甚至翻車。中風病人如果膈肌功能不好,必定動搖核心。當核心不穩時,其步行就會受到干擾,會有跌倒的風險。此時,可以讓患者選練易筋經的三盤落地式,透過下肢的屈伸活動,配合口吐“嗨”音,增強腰腹及下肢力量。

三調合一:助力腦卒中患者早日康復

調心:調定心神

《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心神是人體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主宰。康復訓練注重患者的主動參與,但中風病人往往存在認知、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障礙,表現為精神疲憊、情緒異常、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極大地削弱了患者康復程序。對於中風病人,調心可把意念集中到某一事物或身體的某一特定的部位上,要求意念和運動相結合。功法中諸多動作,如易筋經摘星換鬥式、五禽戲等,涉及視覺、本體覺、前庭覺等多種感覺參與,各類感覺運動傳導通路的啟用有助於改善腦幹網狀結構,以及邊緣系統的功能,促進患者注意力的提升。

“三調”之間聯絡極為緊密,其中調身是基礎,調息是中介,調心是主導。針對腦卒中病人,傳統運動療法可以調攝情志、協調臟腑、改善和恢復功能,並依靠其“三調”的整體性來發揮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