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叔本華哲學:論名聲是如何永垂不朽

叔本華哲學:論名聲是如何永垂不朽

榮譽是人人都有的,但名聲是隻有少數人可以獲得的。

我們的榮譽最多可以使他人認識和尊重我們,但名聲則具有更高遠的意義,它使我們永遠為人懷念。就像那古老的建築,即使經歷了千年風霜依然屹立在那裡,與星辰同輝,與日月永存。

人類的成就可以分為立功與立言兩類,無論是其中的哪一條,都是我們通向名聲的大道。

立功需要偉大的心靈,而立言需要偉大的頭腦,主要的差異在於功業如過眼雲煙,而偉大的著作卻永垂不朽。

功業需要時代的機遇方可成就,但其隨著時代的消亡,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一部極具思想的名著,可歷經千秋萬世而長新。

古代的帝王所留在我們心中的只有盛名和事蹟,然而偉大的思想家,如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一如新生一般,依然活躍在各代學子的思潮中。

叔本華哲學:論名聲是如何永垂不朽

立功是很實際的事情,要靠著風雲際會才能綻放時代的火花,並且被大眾所認可;而立言的情形與此恰相反,它並不依賴時代的機遇,主要依靠立言者的品德與學問,並且可以永恆不朽。一部有價值的著作,是經歷了短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的考驗,是經過歲月的沉澱流傳至今,才可堪稱為經典。而其真正的價值也不是我們這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以衡量的。立言就是這樣地安全和可靠,而不像立功一樣留給人們的多是回憶。

所謂有“大器晚成”,也可用來形容名聲:越是經久不衰的,越是發跡越遲,因為偉大的思想需要時間的沉澱,偉大的作品需要歲月的提純。能夠遺傳後世的名聲,就好比參天大樹,長得越慢,活得也越久;一時的盛名好比曇花一現,時期到了便會凋零;而徒有的“虛名”就像野蘑菇,一夜長滿了山坡,很快便又枯萎。

叔本華哲學:論名聲是如何永垂不朽

人們不經要問這究竟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所謂的經典是與全人類的福祉有關,它不屬於個人,也不為哪一個時代所獨有,是屬於全體人類,所以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與人類同在。而“與時俱進”的名聲在當時被人們極度熱捧,因為它捕捉到了時代的特色,同時要注意的是它也是與時俱亡的。

從以上所說我們不難看出,凡是被名利所驅動,不顧自身的快樂與興趣,不從心而發的人多半不會留下不朽的遺物;反而是追求人類真、善、美,並且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所長,唯有發自內心深處的作品才能永恆不朽。

所以往往追求名聲的人得不到名聲,而追求更高真理的人名聲總是追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