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導語:在韓國原本不被業界看好的電影,上映後卻引起觀眾高度共鳴,單日票房超越【與神同行:最終審判】成為票房黑馬,劇情大意為主角在自家公寓目擊命案實況,與兇手「對上眼」後展開追逐逃亡的故事。電影片名【】原本就是「目擊者」的意思,臺灣片名為【致命目擊】,更突出了目擊兇手後的「致命」危機。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靈感來自1964年發生在紐約的吉諾維斯兇殺案,案發現場雖有許多目擊者,但卻無人協助受害者,產生的「旁觀者效應」成為心理學的經典案例,當被害人求救的時候,人多反而使得責任感分散,目擊或聽到的人會顧及自身安全而不敢挺身而出,心想「不會只有我注意到」「應該會有人幫忙」而錯過寶貴的救援機會,電影也將旁觀者效應的部分展現得淋漓盡致。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社會冷漠令觀眾不寒而慄全片無冷場是最大優勢,以往恐怖片多數是透過兇手行兇讓觀眾恐懼,這部居民對兇殺案冷漠的「旁觀者效應」反而最令人恐懼,就算求救也沒人迴應和報警,全片大多時間都在這樣不安的氛圍下度過。男主角前期為典型的自私人物,怕兇手的追殺而選擇冷漠;公寓居民擔心房價受影響也不願配合警方選擇冷漠以對;警方不想承擔責任而草草結案同樣是冷漠,片中各種角色的冷漠點出韓國目前需要改變的社會問題。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警察角色吃力不討好,韓國大眾對警察的不滿已經要回推到百年前的軍政時期了,至今仍有許多大眾對警察有負面觀感。許多韓國犯罪型別電影中,警察往往帶給觀眾較無能、負面的形象,這部也不例外,主角不相信警方打擊犯罪和辦案能力,劇中就算許多能報警將兇手繩之以法的機會也沒主動告知,劇中警方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想承擔責任的態度令人心寒,後段就算一群警察圍攻也無法順利逮捕兇手,一直扮演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只能說辛苦了。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演員的精湛表現,李星民再度讓我們看到韓國大叔的演技魅力,許多單純在家中的場景卻因為片中各種恐懼心境、神經質表現,觀眾容易因主角的不安跟著緊張起來;裴貞華飾演鄰居的同樣亮眼,與兇手共乘電梯的驚恐完美呈現給觀眾;郭時暘飾演兇手角色,能看到在片中的各種狠毒表現,但因為兇手長太帥反而降低些許恐怖程度。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隱喻期望社會改變,這是一部勸世意味深長的電影,主角不再沉默選擇成為正義的夥伴後,勇敢與兇手正面交鋒是最激勵人心的片段,但僅憑一己之力依舊無法制服兇手,最後反而需要透過大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更顯得格外諷刺。片尾再度強調這一點,主角深夜刻意在公寓連大喊兩聲「救命啊」,但依舊安靜無人反應,「冷漠」是韓國目前需要改變的社會問題。觀眾看完若能反省、不再冷漠,就是拍這部片最期望看到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票房上的成功。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點評:票房、檔期分析,

原本不是在韓國業界看好的電影,上映後在觀眾產生高度共鳴,反映社會風氣與期望改變的力量是票房開紅盤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