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永樂通寶”,大清明代錢幣,回憶1000年有價產物!

永樂通寶”,大清明代錢幣,回憶千百年的有價產物,也讓人回憶童年與歷史的時代。

對於古錢幣來說,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在童年時期大家都曾使用過,在現代我們出行旅遊時,在一些地區都還能見到;在歷史上,古錢幣有很多種,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銅錢了,銅錢在我國明代盛行,歷史上流通比較悠久和廣泛,根據歷史記載,在1403 至 1424年時代,考古學家在肯亞發現15世紀初的銅錢:永樂通寶,外圓內方,重量在3。23克左右,直徑大小為2。5釐米;也就是說,銅錢或許是從中國運送到非洲及中東,經過商人及商品交換流通到那裡。

“永樂通寶”,大清明代錢幣,回憶1000年有價產物!

根據歷史記載, “永樂通寶”錢幣,是鑄造錢幣標準的錢面文字, “永樂通寶”錢幣在1410年,是明朝遷都至北京後,才開始大量鑄造、發行、流通;“永樂通寶”錢幣為何鑄造為外圓內方形的呢? 一方面主要是方便當時用繩子穿起攜帶和交換通行,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和穩定貨幣制度。

“永樂通寶”,大清明代錢幣,回憶1000年有價產物!

據瞭解,在明代早期發行的大明寶鈔都是以標準化印製和發行,鈔面加蓋朱文官印,大明寶鈔主要皆署洪武年號,一直到後來的永樂和宣德年間;明代紙幣是由桑樹皮和其它植物纖維製作而成,韌性比較好,鈔面比較大,長度有34釐米左右,寬度有22。2釐米,目的是為了方便日常生活中使用時可以摺疊起來。

“永樂通寶”,大清明代錢幣,回憶1000年有價產物!

明代紙鈔不僅在中國古代流通,很多紙鈔還流通於海外,比如歷上鄭和西洋航行期間,還分發到全國各地流通使用,但是,這些紙幣只能在中 消費和購買中國商品,一直流通到15世紀末;在明代初期,朝廷一年四季分夏季和秋季以徵收糧食作為稅負,後來到1436年,政府開始以銀兩形式徵收土地稅,從那時候起,紙鈔開始出現了小規格的交易流通,紙鈔也慢慢失去了作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陶火火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