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鸕鷀的生物學特徵及馴化管理方法

大家好,本篇文章著重給大家介紹鸕鷀的生物學特徵以及對功能的訓練。鸕鷀亦稱“雨鷹”,“水老鴨”。鳥綱,鸕科。成鳥體長可達0。8米。體羽主要為黑色而帶有色金屬光澤。生殖季節頭、頸部生白絲狀羽。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鸕鷀分佈較廣,棲息河川、湖沼和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野生鸕鷀巢於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已馴化的鸕鷀常用來捕魚,尤其適應于山區水庫和清澈的小河灣。1。生物學特徵;(1)形態特徵。鸕鷀的主要特徵是嘴強大具鉤,並具有發達的喉囊以適應食魚的習性。其4趾間具一完整蹼膜(全蹼),善於潛水。鸕鷀一般有二種毛色,黑色和黑、白羽相間的灰黑色較多,純白的極少鸕鷀在幼雛期,肚底毛色呈白色,背上呈黑色,少數肚底量黑白色,並伴隨生長年齡發生一定變化。

鸕鷀的生物學特徵及馴化管理方法

一般規律是,第一年肚羽顯自色,翌年白中帶黑,第三年全黑。不但羽色有變化,眼和喙的顏色也有變化。在一年內,眼睛色素呈灰色,一年以後是綠色,一年內的喙角為白色,一年以後轉變為黑色。營養不良的鸕鷀,喙角將保持灰自色。一般雄性鸕鷀喙長10~13釐米,雌性喙長8~9釐米,都呈倒鉤狀。倒勾長約15釐米,一般幼雛長到100日齡,雄的體重可達2。5~3公廳,雄性為2公斤左右。雄鸕鷀的頭比雌性鸕鷀的頭稍大,嘴角和倒鉤也要稍長,雄性胸深背寬,體形較大。雌性體型小,身體狹長。2。生活習性,鸕鷀以魚類為主食,喜棲息於河川湖泊之中,有獨特的捕魚本領。捕魚時,它潛水的深度可達5~10米,在水中可潛留2分鐘左右,潛游速度比較快,最快可達到每秒鐘2米以上。鸕鷀一般只在春季產蛋,產蛋效能較差,產蛋數約30~40枚。蛋重50~60蛋殼綠色或白色。

鸕鷀的生物學特徵及馴化管理方法

2。繁殖方法,(1)配對。鸕鷀的的繁殖主要在春季。繁殖期將捕魚效能好,體格健壯的鸕鷀按公、母配對,關養在家裡進行飼餵,讓其自然交配產蛋,鸕鷀在配對後,一般都能順利完成交配,雌、雄關係比較穩定配偶選定後就不亂配。若要作人為的調整,必須在專人的看護下,使它們和睦相處一段時間(10天左右)。(2)孵化。由於孵化量不大,一般部是用母雞代孵,每隻母雞每次可孵6~8放蛋。如果有一定數量的種蛋,當然也可以採用煤油燈或小型電孵箱或炕孵。鸕鷀種蛋的孵化期為31天,孵化條件與孵鴨相仿。在孵化的第7天要進行照蛋,把無精蛋和死胚蛋剔除,當幼啄殼後,一定要移到保溫箱內,用棉絮適當遮蓋。因出殼的幼雛全身沒有絨毛,光靠母雞已不能適,尤其是在後期即行出殼,外界的氣溫對其影響大,需人為地創造一定的環境。

鸕鷀的生物學特徵及馴化管理方法

發覺有啄殼聲後,24小時左右即出殼。對於體質較弱幼雛要進行人工助產。助產主要是將幼裝的頭從殼中輕輕拉出,防止室息死亡,拉時要注意尿囊血管是否乾枯,以防出血。3。馴化管理(1)幼雛管理。出殼後的幼雛,體瘦弱,重不過40克,全身無毛,眼睛緊閉,通常要7天后才開始睜眼,12天后才開長毛,但在12天后開始,生長迅速,20天左右絨毛可全部長齊,45~60日齡時,成羽就可以形成。關鍵在20日齡前的人工加溫育雛是非常重要的,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幼雛全部死亡。幼雛出殼24小時,即可進行食,1~10日齡剁碎的魚。用人工填食的方法,首先將幼錐的嘴分開,用一削成楔形的竹管挑食填到口腔內。剛開食時1次只要喂蠶豆大一點就可以了,逐日增加,日餵食量是1~15日齡每隻幼雛需吃銀相魚1,5~2公斤但在10日齡前儘量用魚餵養為好。

鸕鷀的生物學特徵及馴化管理方法

有時當魚緊缺時,也可用豆腐、豬肉等代替,但取代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影響正常發育。2,捕魚訓練。當幼雛60日齡左右,就可讓其下水。100日齡後逐漸讓其跟隨成年鸕進行捕魚調教。150日齡後就可逐漸進行正常捕魚,需要強調的是,鸕鷀無論在幼雛期或成年期,均要採用人工填喂,飲水也是如此。下河捕魚時,只要每天晚上補填1次就可以了。飼料主要以魚為主,1次食量可喂300~500克。也可飼餵搗爛的黃豆。捕魚時,需用特製銅環套在鸕鷀頸上,主要是防止將魚吞下。當鸕鷀每次捕到大魚時,取下魚後應喂上1條小魚以資獎勵,使其多下水捕魚。捕魚,一般以雄性鸕鷀為主,雌鸕鷀主要用來繁衍後代,因其捕魚能力大大不如雄性。雄鸕鷀每天可捕10~30公斤,雌鸕每天不過2~3公斤左右。體力強的雄鸕鷀可將10多公斤重的魚從水中捕起。如果遇上更大的魚,幾隻鸕鷀還可以協同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