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導語: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中國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在40歲到50歲之間呈明顯上升趨勢,這也提示患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大腸癌在臨床上可分為直腸癌和結腸癌。

該疾病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腫塊、梗阻、貧血等。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01

深入瞭解現代醫學對大腸癌的認識,大腸癌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

1、大腸癌的概念及流行病學

大腸癌,

又稱“結直腸癌”

,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病理型別常見腺癌,中國地區多可見直腸癌

,其次為結腸癌,

而歐美國家則以結腸癌多見。目前大腸癌佔全球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約10%和9。4%,

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

,患病率也呈逐年增加趨勢。

現代

醫學透過臨床觀察,探索發病規律,未病先防,以期達到減少腫瘤發病率的目的。

2、大腸癌的致病因素

目前認為,

根據危險因素來源,

大腸癌的致病因素可分為環境致癌因子和機體內源性因素。環境致癌因子主要由物理因素、化學因素、膳食因素、

感染因素

、職業因素等構成;機體內源性因素由免疫、

內分泌和遺傳三者構成。

致癌物蓄積、

原癌基因突變、

抑癌基因失活、DNA複製調控失敗等聯合作用,可導致腫瘤組織形成。研究發現,結直腸癌的預後與

診治時機密切相關,

因此,早期診斷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尤為重要

,需引起重視。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3、大腸癌的發病機制

大腸癌發病機制主要

體現在分子機制、

幹細胞機制、炎症三個方面。大腸癌分子機制與基因轉錄啟用、訊號通路傳導、蛋白質表達及mRNA調控

網路等方面密切相關

。腫瘤幹細胞不僅具

有普通腸道幹細胞

自我更新的能力,還具有超高的多向分化的能力,結腸癌組織中存在幹細胞,

其表面表達一些標記物。

炎症相關大腸癌

形成慢性炎性微環境

,其中炎性因子、炎性趨化因子的促炎機制、炎性訊號通路調控以及炎性狀態下的腸上

皮細胞高甲基化

,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腸炎發生癌變。

02

瞭解大腸癌的診斷方式,早期大腸癌多無明顯症狀,容易與痔瘡混淆

1、臨床表現

大腸癌包括

直腸癌及結腸癌

,早期大腸癌多無明顯症狀,偶有便血及大便形狀改變等非特異性表現,因患者常與痔瘡混淆,

故多易忽略。

直腸癌與結腸癌在臨床表現方面有明顯差異

。直腸癌常見便血

、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改變。

結腸癌中左半結腸癌

更容易引起腹脹、

腹痛、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梗阻症狀,嚴重時出現嘔吐等;右半結腸癌症狀主要為腹部包塊、貧血

、消瘦及腹痛。

排便不適及排便習慣的改變是促使患者前來醫院就診的最直接原因。首診醫生通常會採取肛門指檢進行初步區分腫瘤與痔瘡,

但仍存在很大誤差。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2、糞便檢測

糞便檢測可作

為腸癌初篩手段

,方便、快捷、成本低,但其敏感性較低,其餘疾病也可出現陽性表現,不能作為腸癌

嚴格的診斷標準

,需結合其他檢查。多靶點糞便檢測可用於結直腸癌篩查,具體表現在大腸癌及癌前

病變的篩檢方面

。多基因聯合檢測可以提高糞便DNA的敏感性及準確性,但由於該檢測費用高、樣本量少、

普及率低,尚且不能成為大腸癌的大規模篩查的方法。

3、酶類標誌物檢測

酶類標誌物有助於

早期結腸癌的診斷

,主要包括環氧合酶2和腫瘤M2型丙酮酸激酶。採取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的方法,並對腸癌患者

糞便進行檢測

,發現糞便中COX-2mRNA的敏感度

和特異度均較高,

由此可得出環氧合酶2在結直腸癌的診斷方面,有較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但酶類標誌物與糞便的儲存

、腫瘤的分期

等關係較大,臨床資料匱乏,仍需大量的

樣本研究來評估其準確性。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4、DNA甲基化檢測

糞便DNA甲基化檢測是針對結直腸癌

抑癌基因的檢測方式

,同時聯合患者糞便潛血實驗,對患者

病情進行綜合評價

,發現甲基化檢查為結直腸癌微創或無創檢測的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透過研究發現糞便DNA甲基化檢查在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和篩查中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提高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率,

提高結直腸癌預後。

5、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以可以拍照

、錄影、活檢,並可對不同部位有蒂病灶進行摘除手術等優勢,在結直腸黏膜的病變的

診治中更為直觀,

因此,內鏡檢查最直接、最有價值,被廣泛認為是結腸癌診斷的金標準,對提示

有結直腸癌可能、

高危因素,或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的患者及時進行內鏡檢查。在臨床指南中也肯定了內鏡檢查在

腸癌診斷中的重要地位。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6、病理檢測

大腸癌從肉眼可分為潰瘍型、隆起型、浸潤型;

組織學分型包括

:(1)腺癌(非特殊型);(2)特殊型別,腺瘤樣腺癌、微乳頭狀腺癌、黏液腺癌、

印戒細胞

、髓樣癌、腺鱗癌、

未分化癌等。

按解剖學分類,

可分為直腸癌、

右半結腸癌、左半結腸癌,左、右結直腸癌在病理型別、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可劃分為

兩種不同的疾病

,並有不同的結局。根據病理,評估是

否為原發腫瘤、

區域淋巴結是否有轉移、是否有遠處轉移,將結直腸癌分為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其中0期為原位癌,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

腫瘤侵犯粘膜

下層或固有肌層

,無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為I期;II期為腫瘤達結直腸旁組織、穿透髒層腹膜及直接侵犯或者附著

臨近器官或結構,

無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III期中腫瘤最多可侵犯或附著於臨近器官和結構,區域淋巴結

最多可有4枚

及以上區域淋巴結轉移,

但無遠處轉移。

7、免疫組化及基因檢測

完善上述檢查後

,為求進一步精準治療,建議完善免疫組化或基因檢測。免疫組化,即應用免疫學抗原抗體反應,其最終目的是對細胞內

抗原抗體進行定位

、定性、定量,對大腸癌的診斷及

預後提供了新方向

基因測序目的在於檢視腫瘤細胞

是否存在突

,大規模基因測序的普及,為腫瘤患者臨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及有力的證明。

體細胞基因突變

,在惡性腫瘤的起始、發展和

轉移

過程中作用關鍵。

大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

結語:

現代醫學對大腸癌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多樣化,大腸癌的生存週期及預後均得到明顯的改善。

大腸癌在中醫上沒有明確記載,中醫治療上以補腎健脾、利溼化痰、扶正祛瘀解毒為基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