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處暑又出伏 前方秋老虎

2018-08-24 14:56 | 溫嶺日報

今天清晨,藍天白雲下,涼風習習,連日來的炙烤感退卻了不少。今年“三伏”從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共歷時40天。截至目前,高溫天數只有6天,與去年31天的高溫日相比,今年好像跟“熱”搭不上邊。

“不歷塵埃三伏熱,孰知風露九秋涼”。據市氣象臺預測,今日開始到下週,天氣以多雲為主,有時有雷陣雨,市區最高氣溫在31℃上下。這樣的氣溫確實蠻應景。昨天已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的到來,意味著“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明天,溫嶺正式出伏,2018年加長版的三伏天終於要謝幕了。這一切都預示著盛夏已經結束,我們即將迎來夏季的“尾巴”。

出伏並不意味著暑熱結束

臨近出伏,氣溫很識趣,昨天我市雲層較厚,最高氣溫32℃。受颱風“蘇力”外圍影響,今天我市部分地區有時有陣雨。記者從市氣象臺瞭解到,預計今起5天內,我市氣溫都不算高,早晚體感比較舒適。不過,出現陣雨或雷雨的可能性較大,大家記得做好防範,出門最好帶傘。

截至目前,今年市區最高氣溫為7月30日的36。8℃。如果你是在大溪或者新河,那麼恭喜你享受到了大溫嶺最正宗的日光浴。市氣象臺釋出的資訊顯示,今年大溪和新河的氣溫十分囂張,雄赳赳氣昂昂越過了“三八線(38℃)”,大溪最高氣溫達到了39。3℃,新河最高氣溫達到了39。2℃。

但總的來說,今年的氣溫還算舒爽,這主要得益於颱風,今年江浙滬颱風的登陸數量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年。溫嶺還遭遇了颱風“摩羯”的正面襲擊。雖然最高氣溫不算高,但暑熱程度並不低,這主要是由於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活躍。

出伏的意思是,出了三伏天,秋天就在不遠的前方了。一般來講,出伏就代表著炎熱漸消,而處暑節氣也代表著暑氣告一段落,天氣應會越來越涼爽。不過在溫嶺,剛剛感受到一絲秋涼的人們,仍要再次感受高溫天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記者從市氣象臺獲悉,對溫嶺來說,出伏距氣象學意義上的入秋還有一段時間,在氣象記錄上,進入9月以後,溫嶺仍出現過高溫天氣,比如2007年9月11日,氣溫達到了35。3℃,9月25日達到了35。7℃,9月26日達到了37。3℃,9月27日達到了36。6℃。溫嶺真正進入涼爽的秋季,一般要到10月上旬。

處暑過後,雖仍可能出現暑熱,但這時的暑熱和三伏天相比肯定有所不同。三伏天夜晚的氣溫通常保持在27℃、28℃左右,有時甚至更高。而處暑過後,早晚涼意漸顯,晝夜溫差也開始增大,入夜後氣溫有所下降,體感相對涼爽一些。尤其入夜後開空調、吃冷飲,需多加註意,不能貪涼,以免生病。

處暑又出伏 前方秋老虎

處暑至,豐收漸近時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訊息,颱風“蘇力”影響我國東部海區,江蘇南部沿海、浙江北部沿海、黃海南部、東海北部和南部的偏北海域將有7~10級大風,東海北部的部分海域風力可達11~12級。溫嶺的風力也不小,沿海風力為5~7級。這幾天,最低氣溫已降至24℃,雖然午後又熱又曬,但晚飯後出門散步時,感覺風吹在身上,已不像前段時間那樣熱了。不過,所謂“處暑處暑,曬死老鼠”,處暑後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指數仍然較高,如果此時忽視防曬,也有可能會被曬傷。

氣象專家介紹,隨著副熱帶高壓的逐漸南退和減弱,北方冷空氣會慢慢滲透進來,並與暖空氣爭奪地盤,帶來降雨。而冷暖空氣交匯帶來的降雨,與盛夏時節午後至上半夜因熱力作用產生的區域性雷陣雨天氣有所不同,前者範圍相對較廣、持續時間相對較長。降溫效果也有差異,屆時就將進入“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節奏,逐漸進入真正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處暑時節,老鷹開始大肆捕獵鳥群,將獵物陳列作一堆,然後食用,如同先祭後食;而萬物凋零,寒氣漸濃,色調轉冷的秋季也隱隱有肅殺空曠的意味,古時秋決,就有順天地肅殺之氣而行刑的說法;“禾乃登”,則說的是“谷到處暑黃”,高粱、水稻等穀物開始進入收割的階段,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打稻事宜,房前屋後盡是豐收盛景。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肉的說法,做法也是五花八門,有白切鴨、烤鴨、荷葉鴨、老鴨煲和老鴨綠豆麵等。燉老鴨煲時,在鴨子快要燒好的時候,提前將最上層的油水舀掉,再用慢火燉幾分鐘,可以去除一些鴨肉的油膩口感,這樣的鴨湯口感也更好。

對於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後,在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因此,這段時間人們往往可以享用到種類繁多的海鮮。本報舉辦的東海千人宴活動因颱風等原因推遲到了9月份,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七月半風俗,你知道幾個?

如果不熟悉處暑,七月半可不陌生了吧。在溫嶺,七月半是一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相對應的,溫嶺就有正月半、七月半和十月半3個節日。七月半,溫嶺人總是要吃“八碗”,吃糕乾坯,祭拜祖先。這些風俗,在年輕人中或許越來越不那麼“重要”了。

七月半那天,家中長輩都會囑咐我們早點回家,然後家裡會有一桌好菜,豬肉、筍乾、豆芽、豆腐、芋頭、墨魚之類是常備菜。燒8碗菜加上一盤點心共9碗,擺上桌,插上香燭,祭拜祖先。做七月半,寓意與清明節類似,也是懷念逝去親人的日子。

這一天,不少地方都要做糕乾坯,俗稱“起糕乾坯”。糕乾坯以米粉為原料,按比例摻好,倒入水,揉搓成小顆粒,篩好粉粒後,摻上白糖(有時候是在一層米粉上灑一層紅糖,再覆蓋米粉形成糖夾心層),放入蒸籠中蒸熟。在蒸之前,一般先用刀或尺子劃好條塊,以便蒸好後分塊吃。剛出鍋的糕乾坯既柔軟又香甜,即使放上好幾天,也能食用,雖然會變乾硬,但吃起來更香,別有一番風味。

七月半,一碗豇豆蒔也是必不可少的。豇豆蒔又叫豇豆糊,是溫嶺的一種特色小吃。它是由煮熟的豇豆加上澱粉(多是山粉,即紅薯粉)做的,有時也會加些切成片的紅棗、花生、荸薺、芝麻之類的。豇豆蒔出鍋時,像果凍一樣透明,豇豆和新增的東西鑲嵌在裡面,吃起來彈力十足,軟嫩香甜。

在城南、溫嶠、塢根等地,七月半還會做桐子葉包。這種小吃是將發酵後的米粉漿,倒在桐樹葉上蒸熟,剛出鍋的桐子葉包十分綿軟,桐子葉的芳香撲鼻而來,清香四溢。

七月半一過,學生們也要開始上學了。小朋友們也該收收心,調整好作息時間,開始新學期的校園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