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的真實含義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這在諸多書籍中都有所提及,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多從俗世的角度來談,這裡僅就修行這一方面來談一下個人的見解。因為從俗世的角度來說,並不管你是否有心無心,只要你做了,就得賞罰。按照現代法律來說,一切是以事實為依據,做錯了,犯法了就得依法處罰。同樣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在工作上,你做成功了就有獎勵,失敗了就有可能被扣工資。多隻看結果,不管你的努力和目的的。當然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如果你努力了,初心是好的,可是結果做錯了事,事情結果不是很壞的情況下,會從輕處理,這是另一說,但是總體上的原則是有錯則罰,有功則賞。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的真實含義

但是在修行上則不是如此,老子在《道行經》上講了“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他的意思就是說真正的道德是不刻意做行德的事的,因為有道在身,所作所為自然有德;而下德是因為會刻意的去做符合道德的事,失去了道的自然,所以是沒有德的。這也是老子所說的下一句話所包含的內容“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真正的道德是順應自然去做事,並沒有想達成什麼目標就自然而然的就達到了效果,;而下德是預先制定了目標,然後順應自然的做事達成了目的,因為他事先預定了目標,所以是下德。從現實社會的角度來講,能達成下德就很厲害了,因為他事先定好目標,然後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事,達成好的目的,多好!實際上我們在俗世中做事,就應該按這個標準去做。可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是不夠的,認為失去了先天的自然靈性,所以稱之下德。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的真實含義

理解了上面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從修行的角度上說,你有心行善了,就會想得到回報。如果回報不理想,可能就會產生抱怨,“嗔是身中火,能燒功德林”,這樣就會使心靈受到損傷。本來行善是想積德的,因為有心去做,結果反而使心田這塊福田受到了汙染。行善積德是分兩方面的,一個是外德,就是別人受到你的幫助,會想著回報你,另一個是內得,就是使自己的心田、福田得到供養,從而飽滿。只有無心行善,這個“無心”並不是指你不想著去做好事,而是做好事不想著回報,這樣做好事之後,別人如果回以好意,你會開心;冷漠對你,你也不會在意,這樣心靈自然慢慢會圓滿。同樣的道理,你如果無心作惡,可由於能力不足做錯了事,造成了損失,會受到法律或他人的懲罰,但是因為你並沒有刻意去做,自己的心靈是沒有損傷的。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的真實含義

這也是儒釋道三家都講究行善積德的原因,透過做好事,做對天地,對自然,對社會,對百姓有好處的事,來完善自我的身心,從而達成修行外功的目的。很多人為了求財、求官、求健康等等,去寺廟,去道觀求神拜佛,卻並沒有真實的從自身做起,這是不可取的。比如說你想求財,你去燒了500元錢的香,想要中彩票100W,然後許願中了彩票,回來再還願燒香10W,要是真保佑你了,這個錢都是神佛送給你的,相當於你還欠他快90W呢?憑什麼神佛給了你錢還來保佑你?這就跟我們打工一樣,你幫老闆做事,一個月幫老闆賺了5000元,結果還要老闆給你10000元,你說可能嗎?這樣老闆不虧死?寧願關公司算了。

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的真實含義

所以說,“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這句話更多的是指在修行上,心靈上的一種指導,得到的回報是自我的心田、福田的回報,讓精神得到圓滿,跟世俗的回報並有太大的關係。這個心田、福田的回報,是讓人能心情愉快,生活會更加美滿,不被邪惡侵害;在修行上則是能幫助人能更好的修真。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輪迴果報裡,是說積德可以保佑人在下一輩子生活得更好。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轉發!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