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南太湖

03:25

晨光微熹,許多人都還在夢鄉,起鳳橋旁的王大媽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凌晨4點半開始滷豬頭肉,讓做好的豬頭肉香,在早上面館開檔前就飄香滿屋,是她已經堅持了40多年的習慣。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我今年82歲,在這裡做豬頭肉面已經做了40多年了。”王大媽抹了把臉,笑著告訴記者。

王大媽名叫王玉美,是土生土長的潞村人,村上人為了親切都會喚她一聲“王大媽”。而她的麵館就位於吳興區八里店鎮潞村的起鳳橋邊,店門外並沒有任何招牌,卻是一家名聲在外的“網紅店”,許多人都是吃著那碗香噴噴的豬頭肉面長大的。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做一碗好吃地道的豬頭肉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從每日一早的滷豬頭肉開始。滷豬頭肉,原料的選擇至關重要。王大媽會跟賣豬頭肉的師傅打好商量,提前預定好一日所需的豬頭肉,每日天矇矇亮的時候就拿到最新鮮的食材。

拔毛、修刮、割除多餘的碎肉……清理這道工序是豬頭肉製作好壞的關鍵,必須做到一絲不苟。“很多人都不像我這麼弄的,我這麼弄豬頭分量就少了,這割出來的肉都有一斤咧!”望著滿滿的被剔除出來的碎肉,王大媽淡淡說道,手下的動作卻不停。

經過仔細的修刮清理,下一步就是燒鍋爐燙豬頭了。燙完之後,再經過反覆地衝刷、清洗,這樣做出來的豬頭肉既乾淨又清爽。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清洗完畢,王大媽將豬頭肉放回鍋中,舀上三兩勺水,水量微微沒過豬頭肉,憑著累月的經驗再撒上些許鹽,便可蓋上鍋蓋靜靜等候。

除了原料的選擇,燒豬頭的火候也是相當的重要,這需要多年的經驗和摸索。只有在反覆的嘗試和磨練中不斷調整,才能把握最合適的比例。“這一套工序下來基本上也要兩三個小時。”王大媽笑著說道,“我現在年紀大了,每天只能燒兩個豬頭,以前最多的時候,我一天就燒了十幾個豬頭。”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在等待的間隙,王大媽也沒有閒著,拿起抹布,擦起了店內的桌椅,把碗筷收拾整齊,準備好迎接一天的來客。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熬煮,在蒸騰熱氣中掀開鍋蓋,豬頭肉在鍋中咕嘟咕嘟地打著泡兒,香氣四溢。王大媽拿起長鉤一把撈起熱騰騰的豬頭肉,熟練地將它們去骨拆分裝盤,裝了滿滿一大盆,小小的店面裡到處瀰漫著豬頭肉香。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做好了豬頭肉,這面也就成功了一半。等到客人來時,在洗淨的碗裡舀上一勺豬油,一點食鹽,再一把麵條下鍋,沸水裡滾上個三兩回,差不多時便用勺子一把撈起盛入碗中,再鋪上滿滿的一層豬頭肉,撒上些許碧綠蔥花點綴,或依著口味澆上一勺辣油,一碗噴香的豬頭肉面就做好了。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王大媽的麵館裡,豬頭肉面不僅好吃,價格還很便宜,一碗麵最便宜5塊錢,最貴15塊。最讓王大媽高興的,是當年吃過她做的面的人,也會專門回來,品嚐那久違的“鄉愁的味道”。“潞村是我的家鄉,以前我在外面工作,回到老家後,想起王大媽的麵館,面很好吃,也會經常過來吃。”潞村村民慎悅心告訴記者。

王大媽的麵館如今成了有名的網紅店。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少食客慕名而來,趕了幾十公里就為了嘗一口王大媽做的“好味道”。對此王大媽表示很高興,“也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原汁原味的,現在南京、上海、杭州的人都到這裡來吃,都說是小時候的味道,吃了很開心,都吃了下次還要來吃。”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環顧店內,牆壁已斑駁發黃,翹起的牆皮還微微打著卷兒。牆上已經褪色的招貼畫、煙燻得發黑的土灶頭、老式的八仙桌和長條木板凳,讓童年的記憶湧上心頭,時光終是在這間小小的麵館裡刻下了歲月的痕跡。這些物品和這家店一樣,見證了古村40多年的變遷。

近幾年,由於潞村古村落改造,許多附近的村民都已搬離了原來的地方,王大媽的小麵館也不外如是。“馬上就要換一個新的店面了,不過還是在老麵館附近,等新房子裝修好了,就繼續賣豬頭肉。”王大媽一邊忙著手頭的活,一邊說道。

漫步潞村,聽潺潺流水,起鳳橋旁,也可以嘗一碗“鄉愁”的滋味。

面,在吳興吃嘗一口,潞村的那碗“鄉愁”

(源:愛上吳興 圖片影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