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驢打滾”是用黃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麵,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麵,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麵、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由來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起源於清朝光緒十四年慈禧統治時期,驢打滾原名叫豆麵糕,是慈禧非常愛吃的食品之一。1888年5月8日,慈禧帶心腹遊玩頤和園後回到自己的住處儲秀宮,此時頓感飢餓,責令總管李蓮英通知御膳房趕快備餐,在御廚緊張忙碌之後,由當班小太監小驢兒承上。李總管不停催膳,慌忙中太監小驢兒不慎將豆麵糕掉入麵缸,不知所措的小驢兒撿起來就跟著李總管送了過去,慈禧見後就問李蓮英:‘這個沒吃過,叫什麼名。’李蓮英敏想片刻機智回答:‘這個叫驢打滾。’從此以後,北京便有了驢打滾的小吃。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傳說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麵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菜品特色

豆麵卷子 北京稱驢打滾,是滿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滿洲地區一般叫豆麵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源於滿洲,緣起於[2]承德,盛行於北京。由於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自古以來承德地區就盛產一種黍米,據《熱河志·物產》記載:“黍,土人稱為黃米”。這種黍米,性粘,承德叫黃米,可悶乾飯,或碾成粉用來做粘豆包、年糕和“驢打滾”。喜吃粘食本來是滿族人的傳統,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用江米麵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做法

小吃配料:糯米粉100克,玉米澱粉25克,糖30克,色拉油3大勺,水150毫升,細沙若干,黃豆粉、椰絲各適量。

製作過程:

1。糯米粉、澱粉、糖粉、色拉油、水等,混合攪拌成漿的樣子;

2。準備一個方形的微波飯盒,微波食品袋一個,將食品袋放入飯盒中,把漿倒入食品袋,並且把食品袋整理好,不要有褶子,微波5分鐘;

3。取出食品袋,在案板上放平,然後用擀麵杖輕輕擀一下,擀的稍微薄一點,長一點,然後隔著食品袋切成兩塊;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4。剪開食品袋,揭去上面的薄膜,把細沙袋剪掉一個約兩釐米的口子,口子的大小關係到擠出的細沙的多少,擠到中間,然後把下層食品袋剪開,這樣變成兩塊了;

5。拎著食品袋把糯米片包著細紗捲起來,捏合;

6。案板上墊保鮮膜,撒上黃豆粉,把糯米卷放上去,揭掉食品袋,滾滿分,這樣就不沾手了;

7。快速切斷,用同樣的方法滾上椰絲。 工藝要點:

1、炒黃豆麵要有糊味,但是千萬不要炒成黑色。

2、蒸熟的江米粉要癱在盤子中。[1]

3、切粘面的時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會粘刀了。

“驢打滾”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這種文化口味是很難改變的。於是全國人民花費在吃的方面用掉了最大的精力。一日三餐油煙滾滾,上班下班都在想著怎樣安排一家人一天的吃喝,家庭主婦們則忙著買菜做飯,男人們則考慮今天應該在哪個館子裡和朋友們搓一頓,至於大小官員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已經吃膩,是吃喝新潮的製造者。據經濟學家門說,這些家庭內外的體力投入和產出本來也應該算GDP的。那意味著中國更發達,人們的生活非常滋潤,這是典型的有閒階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