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宜興太湖瀆邊百合恢復規模種植 昔日小村莊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宜興太湖瀆邊百合恢復規模種植 昔日小村莊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近日,宜興核心村的50畝百合迎來了大豐收,這對於當地村民來說可謂是件喜事兒。作為宜興農產品的一張特色名片,百合規模化種植並不稀奇,但要在太湖瀆邊搞大規模種植,多年來還未有人敢做嘗試。

百合又稱為“太湖之參”。由於太湖瀆邊土壤肥沃,獨有的夜潮地非常適於百合的生長,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太湖瀆邊百合種植面積近萬畝。然而,由於農戶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酸化,瀆邊百合逐漸消失。近年來,宜興百合便逐漸轉移到了宜南山區、安徽、江西等地的丘陵地區。瀆邊百合回到“孃家”見證了太湖保護成效,一方百姓的生態堅守更讓“黃土地”變為了“錢袋子”。據瞭解,今年,瀆邊百合種植面積已從原來的不足10畝增加到了近百畝。

時隔多年,核心村再次大規模種植,源於對這塊土地有了足夠的信心。“這塊地我們養了近6年。”當被問到是否採用農業新技術時,核心村黨總支書記黃江卻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去年9月,核心村在太湖邊覓得了一塊50畝大小的土地,並邀請省農科院做測土配方,開始嘗試種植。“傳統的種植技巧保留,唯一的變化是化肥農藥絕不使用。”黃江拿起兩袋施肥用的“特製”黃豆粉跟記者解釋。據瞭解,為了恢復瀆邊百合名片,核心村留出了200畝土地空間,每年只使用50畝,待一輪收穫期結束,這塊地便將進入長達4年的“修復期”。

宜興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陳可偉透露,2017年在太湖一級保護區試行的休耕輪作,如今已推廣至全市,面積從1萬畝增長到了12萬畝。

百合花開,為村級致富拓展了新思路。“個大,還是那個味道。”村民吳歡看到百合豐收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得知百合畝產約有2000斤,每斤能賣到40元高價時,許多村民還到村委取經,想要嘗試種植。據黃江透露,今年百合基地不但解決了50多位剩餘勞動力就業,而且預計可為村級增收100多萬元。在衍生產品的開拓上,核心村大膽嘗試,與茶場、食品加工廠等合作,將百合葉製作成百合茶,百合籽磨成粉,首批產品一推出便訂購一空。

更讓村裡信心滿滿的是,發展農旅融合的計劃被提前提上日程,昔日小村莊成為了網紅打卡地。花開時節,田間迎來了一波又一波賞花、攝影者,目前,村裡還在洽談房車基地、婚紗攝影基地等一批專案。

(蔣夢蝶 圖文報道)